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第二章6

本章节来自于 梁仕容传记 http://www.lishu123.com/130/130996/
    6

    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时代这个大背景独立生存,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影响有好有坏,但是,掌握命运最关键的条件,在于我们本身有没有顽强坚决的信念去扼住命运的喉咙,从而改写命运。

    自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新创企业便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而创立这些企业的人无疑是时代的骄子,改革大浪的弄潮人,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应该也是机遇垂青的幸运儿。

    但是,幸运的毕竟是少数,也有人与机遇邂逅的时候,却已经错过了年龄,宛如在错的时间里遇见了对的人,是不是只能叹息“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未必!

    因为我们今天要叙述的主人公就用自己的豪情壮志化解了那一声婉约无力的叹息。

    他,就是誉满中华大地的天堂造纸厂厂长——五十多岁才开始“下海”创业的梁仕容先生。

    一代优秀企业奇才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慈善家梁仕容先生,一生从事造纸等各个领域,以其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就,也为他的人生经历抹上了一笔传奇的色彩。

    梁仕容先生不仅是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和广东省优秀企业家,更是优秀慈善家,为家乡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为社会各界的慈善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关爱需要帮助的人,一心一意为社会的发展着想。

    登高临远,方能乌瞰全局;回首昔日,方能洞悉今后形势。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经济的因素越来越重要,历史从未像今天这样凸现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优秀企业家”这一高贵的称谓正承载着深刻的历史使命。胆略,是一个运筹帷幄的企业家之灵魂;契机,是一个稍纵即逝但却体现志气和魅力的瞬间。但这一切只有胆略与契机两者兼备,才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树有根,榕叶才能常青荫满道。作为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和广东省优秀企业家的天堂造纸厂厂长梁仕容先生,他的治厂谋略就是儒为体商为用,正确把握变化中的机会,保持动态中的平衡。在他看来真正成熟的企业就如同心理平衡的人,会以诚心正意求善求美的努力去打开成功之门。自1983年“下海”创业至今,分别被国务院授予“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企业家”“广东省优秀乡镇企业家”广东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广东省优秀慈善家等称号。1994年被推荐为云浮市政协委员。其事迹分别刊登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山区的呼唤》《西江文艺》《新兴文艺》等报刊,入选《广东改革开放纪实》等权威书籍。成为誉满中华大地的新兴籍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让我们沿着梁仕容先生的创业足迹,看看这位誉满中华的新兴籍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是怎样闯出一番辉煌业绩的。

    人,都是从历史走过来的。在他的历史上——

    1935年,梁仕容出生在广东省新兴县天堂镇莲塘村一户普通人家。因他家中人口众多,排行第九,父亲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树榕。希望他像榕树那样粗生快长易大,将来有所作为。

    莲塘村地处内垌盆地,四面高山相环,中间地势平坦开阔,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气息。令天堂人引以自豪津津乐道,驰名南粤大地的“一河两岸九统领,火烟相盖两省长”就诞生在此地。这里民风纯朴,人民勤勉,奋发进取。

    梁仕容出生的那个年代是一个不太平的年代,因为著名的卢沟桥事变就发生在他出生的第二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无耻地踏上了中华大地,开始了他们长达八年的侵略战争。在八年抗战中,中国人民饱受折磨与苦难,在水深火热中顽强的战斗与生存。在这样的背景下,梁仕容在炮火硝烟中过完了他大半个童年,“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已不可磨灭的成为了他童年记忆里的一部分。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又是四年解放战争,当**在**广场上振臂一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一刻,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老百姓欢欣跳跃,共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而此刻的梁仕容已经成长为一年满14岁的少年。当他看到父老乡亲眼含热泪一齐呼叫“**万岁!中国**万岁!”时,似乎明白了什么是爱国——爱国就是自强自立,不受外敌的侵略。

    新中国饱经磨难后,终于成立了,但是此刻的中华大地已经被战争折磨的满目苍痍,就像一个重病患者,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健康。在这一段日子里,中国人民不仅要收拾战争的残局,还要应对天灾**,日子过的十分贫穷。

    梁仕容家也不例外,父母含辛茹苦,抚育几个兄妹,家境十分贫困。他只好边读书,边帮助父母亲下田干活,上山打柴割草,挑到天堂圩卖,为父母亲分忧,自小就养成他不怕劳苦,顽强进取的品质。父母亲尽全力供梁仕容读完初中后,就再也没有能力让他继续升学了。于是让儿子不要再读书,要求他外出来打工,增长见识。孝顺的梁仕容心里明白父母亲的难处,尽管热爱学习,但是还是答应了父母亲的要求。

    父亲是儿子早期最好的启蒙老师。梁仕容的父亲是一位有远见的农夫,通情达理,很有思想深度。他的言传身教使梁仕容从小就已开始受到熏陶。他曾一度语重心长地对梁仕容说:“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堂,要到外面闯闯,出去看看!”这一席朴素的话,让梁仕容受用一生。

    成功者与失败者,他们的差距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一个先知先觉,一个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当同龄人依然在校就读,或迷恋玩乐时,梁仕容就开始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只身到广州这个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学会自力更生,点燃了梁仕容向往和追逐生活的梦想。年幼的他,就已让他比同龄人多了一些经历,也让他比别人多了一份对生活亲生体验。解读生活,解读自己.使得他比同龄人提前大跨越了一步。

    在去广州的那一天,行装早已打点好,可是,梁仕容迟迟不愿动身,心里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他对母亲说:“娘亲,我想去跟一个朋友告别一下。”母亲点头答应了。他一阵风似的跑出了门,直奔天堂中学而去,原来,他的朋友就是钟爱的校园。一路上,树影婆娑,阳光明媚,风吹乱了少年的头发,却带不走他对校园深深的向往与眷恋,他就这样奔跑在蓝天下,近了,近了……此刻,天中就在眼前,学校大门口鲜红的录取榜单上,红艳艳的纸还未褪色,“梁仕容”三个字赫然高居榜首,榜上的人却要和校园告别了,这是多么难言的悲伤!少年昂望着阳光下闪闪发亮的名字,眼眸泛起了泪光,倔强的他终究没有再让眼泪滴下,“就算没有机会读书,我也不会停止学习的!”他忍住了眼泪,转身,大步离开了学校,“别了,我的校园!别了,我的老师同学们!”

    来到广州之后,梁仕容好不容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小五金厂当学徒。那时的他,不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初涉社会,总会有惶恐与不习惯,更何况在他心里,对校园总保留着深情的眷恋。然而,自信又豁达的性格让他很快适应了现在的生活,他深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专心于某件事,并且勤奋去学习,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不出两年,梁仕容就把小五金手艺技术练习到炉火纯青........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梁仕容已经从当年依依不舍走出家乡的青涩少年成长为风华正茂仪表堂堂的青年。1952年的时候,他刚好17岁,年岁渐增,心志倍长。有一天,师父看见梁仕容吃完饭后,也不和其他人说笑,独自一人坐在厂门口看着天,幽幽叹了口气,若有所思。师父知道徒弟一定有心事,于是爱徒心切的他不禁凑上前去问梁仕容到底在想什么。梁仕容看到师父关切的眼神,心头一热,诚恳地说出了心里的话:“师父,你看我来这里做小五金制品也有四五年了,我总不能一辈子做这个吧!”师父明白了:原来爱徒是不甘平淡生活,想另谋发展。做师父的当然希望自己的爱徒比自己更有出息:“徒儿啊,无论如何,我都支持你!”师徒二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机会终于来了。那年,也就是1952年,广州造纸厂扩张,面向社会招工。这是一家拥有5000多名职工,有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在那个年代,谁能够进国企工作,那就不只是端上了铁饭碗那么简单,更是一份难得的荣誉。机会只有一次,但是抓得住它的人往往都是有准备的人。梁仕容当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机会,年仅17岁的他立刻报名参加,并且顺利通过了考核。其实,对梁仕容来讲,工资高低并不重要,他之所以放弃之前的二轻小五金厂工作,而选择入国营企业,并不是单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自己能学习到更广的知识与技术,做一个更加有益于社会的人。

    梁仕容进广州造纸厂后从造纸车间干起,一步一个脚印。由于工作出色,后来他被破格调进厂里的技术科。

    在广州造纸厂工作了几年后,他又转到广州人民造纸厂这家规模更加宏大的国有企业。进厂时,董事长安排他在技术科当科长,然而他却宛然谢绝了,主动要求到车间去从基层做起。梁仕容在车间短短半年,他就搞了20多项技术革新改造,使工作效率提高了好几倍。几年后,由于他工作能干,勤奋好学,善于钻研,很快就成为了受人尊敬佩服的“7级技工”,每个月可以领60多块工资。当时待字闺中的姑娘们找对象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像其传唱的民谣:“工资30块,无需看;工资40块,考虑看;工资50块,一定看;工资60块,争着看!”由此可见,有着超过60块工资的梁仕容已经是姑娘们抢着看的对象了!或许在别人看来,梁仕容能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很了不起,但是,人人只羡慕鲜花盛开时的明媚,谁又了解其背后浸含了多少汗水?梁仕容工作的时候,勤勤恳恳一丝不苟,无论是做普通员工还是担当技术重职,他都力求精益求精,严格律己,哪怕在其他员工都休息的周末,他依旧以厂为家,满腔热血扑在岗位上,从未给自己放过一天假。一卷纸,到底要经多少个工序才能制成,他了如指掌,多年的技术研究,让他创造性地研制开发出白板纸灰板纸新闻纸等10多个品种,有的填补了我国造纸业的空白他就是这样任劳任怨工作,一干就是数十年,这数十载的光阴把他从风华正茂的俊朗青年变成了稳重成熟的中年男子汉。可以说,正因为他们这一代人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共和国的发展,才为祖国今天的繁荣奠定了厚重的基石。

    梁仕容跟造纸业打了半辈子的交道,对纸的感情莫名复杂,以至后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节约用纸,或许爱越深,情越怯,因为他最明白一张别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纸的价值与分量。也曾经,在广州的写字楼看到各种规格的笔记簿纸张被人用着,或在街头巷尾商场看见各式各样的礼物袋给人拿着,他的心底总会涌起异样的情愫,半是自豪,半是感慨:这些用品的原材料应该大部分都出自我们厂吧!

    如果一个人年过半百,在国营企业中担任高级技工,再过七八年就可以退休,然后领着不菲的退休金颐养天年,那么他还会不满足吗?一般人或许应该会满足了,但是,梁仕容不会!主观因素是因为其自身拼搏上进的性格,客观因素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如火如荼地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进了梁仕容的心里,一颗立志独立创业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直至破土而出。

    一九八三年六月的一天,广州人民造纸厂总部办公室。一位年过半百的男子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厂长办公室。

    “厂长,我要辞职!”

    “什么?你要辞职?我没有听错吧?”

    “是的,我要辞职,请批准!”

    看来并非玩笑。

    ……

    “请问您今年贵庚?”厂长沉吟片刻,似笑非笑地反问道。

    当然这是不需要回答的,因为紧接着,厂长就语重心长地自己回答了:“老梁啊!您都已经50多岁了啊,我知道您为厂里付出的实在太多,三十年来从未放过周末假,但是再辛苦几年,您就可以退休了啊!再说,您要是想休息一段时间,我给您批100天假也不为过,因为这本来就是您应该休假的,要不您先休息一段时间再说?”

    老领导对爱将功臣的呵护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谁都知道这是最关爱的恳请,来者本人也知道。

    “厂长,谢谢您的关爱!我去意已决!”

    厂长正准备再说点什么,来者又补充了一句:“一切我自有分寸,您就放心好了!”

    或许正是因为相处时间实在太长,所以彼此实在太了解对方,厂长知道这个辞职报告是一定要批了。

    这个辞职的人就是梁仕容,一向雷厉风行果断坚决的梁仕容。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的诗应该是此刻梁仕容心境的最佳写照。他舍下了外人眼里不应该舍弃的东西,直奔自己想要的理想。只有他自己明白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有舍才有得,曹操五十三岁犹有一统江山的壮志豪情,而我梁仕容又为什么不可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壮心不已”呢?

    当然可以!只要有梦想,只要付诸行动,梦想不会太遥远。梁仕容有梦,更有行动,所以他做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

    梁仕容辞职下海回乡办实业的消息在厂里一下子议论开了:“他是七级技工,每月一百三十多块钱工资,加上奖金,不愁吃,不愁,他想要什么?”

    “有‘铁饭碗’不端,端乞丐钵,哼!”

    “在工厂不愁日晒,不愁雨淋,跑回山坑角落捱世界,何苦呢?”

    风言风语传到了梁仕容的耳中,他只是笑笑,在心中自言自语:有一句古话叫什么!对......燕雀安知......鸿鹊之知。”

    是的,燕雀安知鸿鹊之志。

    其实,梁仕容回乡决不是轻率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决定的。

    梁仕容的家乡在新兴县天堂镇莲塘村,听名字人家以为这里是“平原水乡,人间天堂”,其实却是离县城五十公里,靠近新兴云浮阳春三县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是个人多田少的地方,平均每人只有七分田。改革开放初期,每人每年平均收入只有八十多元。

    那年,梁仕容休假回乡,听到这样的情况,他的心猛地揪了起来:一年才八十多元,抵不上我一个月的工资,这怎么生活呢?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广州,但家乡的情况总在牵动着他的心。

    后来他又回了两次家乡,他村里村外山上山下跑了个遍,村里人用疑惑的眼光注视着他:“九叔要干什么?”然而谁也不知道。

    回到广州他就写了辞职书。

    这天,梁仕容一进家门,就对妻子说;“厂里批准了我的辞职申请。”

    “什么?”她疑心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丈夫回乡两次之后,有些心神不定,也曾说过辞职回乡,但她以为他是说笑话,可这……。

    这消息来得太突然了。事到如今,她惶惑得流了泪。往事如烟,她都还一一记在心上,现在……现在才过几天安定日子啊!平静的生活又被打破,但她没有一点怨艾:因为她知道丈夫不是那种只顾小家庭的人,无论是在厂内,还是在家里,丈夫谈的都是工作,都是事业。有时外出支援兄弟厂,一去几个月乃至几年,她也毫无怨言,默默地料理着这个家。她敬佩丈夫的事业心。梁仕容虽说上学不多,只有初中毕业,十多岁就进纸厂当学徒。但他天资聪慧,不但精通造纸全套工艺流程,还亲手为兄弟厂办起十多间造纸厂。

    她知道,丈夫是条硬汉,决定了的事,是不轻易改变的。青年时代起,她爱的就是丈夫这种顽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但当她想到丈夫已经年过半百,还要回乡办厂,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禁不住背过脸去,两肩开始激烈地抽动起来。

    梁仕容呆住了。

    半晌,他才走过去,抚摸着妻子抖动的双肩,抚摸着她那已经夹杂有缕缕白发的秀发。几颗晶亮的泪珠,从她的脸颊上缓缓地滴落下来,洒在他的臂膀上。

    这泪水,翻动起梁仕容心中千种滋味,万般情愫。他正待要说什么,只听到妻子哽咽着说:

    “你,这次办纸厂,有把握成功?”

    “你放心吧,有党的富民政策撑腰,有办厂需要的原料和水力资源,加上乡亲们刻苦耐劳的品质,我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梁仕容的话,吹散了妻子心头的愁云,但她还是再三叮咛:“凡事多和乡亲商量,要以诚待人。”

    于是,梁仕容回到莲塘村来了,离开妻子儿女回来了,抛弃安定的生活回来了,冒着失败的风险回来了!

    梁仕容找到镇委,详细叙述了自己办纸厂的计划,镇委书记盘飞立即表示同意。梁仕容的信心倍增,他要甩开膀子大干一番了。

    他仔细算了算机器设备原料,办一间三至五吨的纸厂需要三十万元。他向银行借贷,可是正碰上银根收缩控制信贷的时候。但幸亏他遇上了好形势,政策放宽了,他就有活路,他决定合股经营,号召乡亲们投资入股。

    然而,被小农经济思想束缚惯的小生产者,在没有看到既得利益之前是不太相信事物的成功的。还幸亏“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一部分人觉悟了,乡亲中也不乏敢于开拓敢于拼搏的有识之士。纷纷入股集资组成了十九股,十二万元资金。

    这十二万元,可是亲人们的心血,也是对他的信赖,他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厂办起来,办好!

    他开始筹备了,首先去找机器,但他没去找机械厂,他不敢买新机器,这十二万元每一分钱都要发挥最大的作用。他干了三十多年造纸,认识许多厂家,于是去询问有没有旧机器没备出让。

    “你要办造纸厂?”老熟人替他担忧起来,“现在造纸行业很滞,产品销不出去,很多厂要停产了,你现在还搞?”

    梁仕容没出声,但他心中明白,随着开放改革的深化,轻工业生产将有较大的发展,纸张的需求也会增加。现在调整时期,滞一些是必然的,但决不会长期滞下去。但他没说出来。于是他从一间下马的纸厂买了一部分机器,价钱自然便宜了许多。

    工厂选在什么地方好呢?他选中了一个旧水泵房附近。这里有长年不断的水力资源,单电费一项,工厂就可以节省几万元一年哩!

    安装呢?自己干!梁仕容奋战十个多月,吃住在工场,一天顶两班,三班,终于建起一座七百多平方的厂房。

    新兴县第一家农民合股办的乡镇企业——天堂造纸厂建成投产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极大的吸引力。

    办厂仅二年,就生产牛皮卡纸瓦楞纸等达3000多吨,产值300多万元。

    然而,有谁想到这样一个企业家竟住在一间用沥青纸和塑料布搭成的简单工棚里。他一回到村里,选好厂址,就靠着工场用竹子搭了一间简易棚,盖上塑料布,沥青纸便算是他们的厂长室兼卧室了,可怜的是里面只有一张碌架床一个木箱一张桌子一张凳子,这便是他的全部陈设了,那矮小的油毡房,一站起来可以摸到棚顶,天热时,太阳一晒,这里就变成了红外线烘炉。梁仕容就是在这里作大本营,开始了他艰苦的创业的道路。

    有人说,该盖一间像样一点的宿舍了。但梁仕容却坚定地摇摇头:“我已经五十几岁了,要趁有生之年多办几件事。”

    他开始了第二个战役,在河头区大湾乡办第二间纸厂。但办第一间厂的盈利返还全部股金之后,只剩下两万元了。这点钱平整场地还不够哩,怎么办?再集资!

    听说梁又集资办厂,群众纷纷前来支援,天堂纸厂的股东们也不要他发还股金,让他留着办大湾纸厂,很快又筹到了七十多万元。大湾的新闻纸厂又上马了,厂房面积九百平方米,年产新闻纸二千吨,产值二百多万元,三年可收回全部投资。

    群众的集资大大支持了梁仕容的办厂,他们不仅仅是相信梁仕容的信誉,更主要的是他们通过梁仕容的经历相信了党的富民政策的伟大,相信兴办工业发展经济的方针的英明,他们所焕发出来的积极性正是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

    梁仕容办厂成功了,成了富翁了,这新闻传遍了全县。一个亲戚找上门来了:“九叔,我现在正在起屋,手头的钱不够,你能不能支持一下?”

    梁仕容一下子陷于尴尬之中,论理说,他是亲戚,并且在回乡时,他也曾帮助过自己,很难拒绝。可是,还有多少事要办呀,而这些又需要资金,这……真使他为难,然而还是硬着头皮说:“这些钱我要用来扩大再生产,……如果都借出去,工厂就办不下去了。”

    有一次,他去广州联系业务,回到家中,刚好女儿从市体校回来,见到疼爱的女儿,梁仕容心中充满了甜蜜的情感。女儿挨近父亲要父亲给她买条金链,妻子也在一旁替女儿说情:“现在城里的女孩子都兴佩金戴玉的,你就给她买一条吧!”

    梁仕容又何尝不想女儿穿戴得体面一些?然而看到家乡的父老生活得那样艰难,他的心中更不好受,于是便劝慰女儿:“爸爸当初回去就是立下诺言,要与父老乡亲同甘苦,共患难,现在爸爸赚的每分钱都要用在生产上,使家乡富裕起来,如果只为自己家庭过得舒适,我回乡办工厂有什么意义?”

    女儿是通情达理的,也是最理解父亲的。

    也许有人会以为梁仕容太不注重感情了。

    不,梁仕容不是不懂得感情,而是他心中包容着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亲戚借钱建房屋他不肯借,但乡亲要发展生产缺乏资金时,他先后借出去三万元。

    女儿买金链他不肯花钱,可是村镇办福利事业时,他一下子就给了七千多元。

    为了改善家乡的医疗条件,他捐了四千元给内中医院。

    为了开展精神文明活动,他捐给村文化室两台电视机。

    为了提高文化教育水平,他捐赠九百多元给内中小学修校舍。

    他宁愿住在“夏暖冬凉”的矮棚子里也不建新房,家中的祖屋没有屋顶他也不修,却规划要把莲塘村在几年内改造成富裕新农村……

    一个人要把言论变成行动,要比把行动变成语言困难得多,但是,梁仕容时时记住

    自己的诺言,以朴素的思想朴素的感情作为动力,在把自己的诺言化为行动。

    一九八六年,县委在三级干部会议上,号召各乡镇大办乡镇企业,县委书记杜鉴波亲领各乡镇委书记镇长和县直部门主要领导风尘仆仆前来参观,取经。如果人们不亲临现场,谁会相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荒废冷清的水电站,现在竟矗立起一间颇具规模的造纸厂呢!

    1987年1月,他光荣出席肇庆地区“两个文明建设表彰大会,被市委布政府授予“肇庆地区先进个人”称号;

    同年2月,在新兴县“两个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县委县政府授予他“模范乡镇企业家光荣”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同年3月,他被县委提名为新兴县工业副县长人选,而他却一再推掉了。为此,县委书记杜鉴波和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李炳元多次找他谈心做思想工作,但他坚持不从政,正应了开篇梁老先先所撰之联:“仕宦无求唯乐事,榕人有道自安居。”九叔(梁仕容)真可谓高人之选也!

    一个人若不想从政当官,只把企业做大做强了,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如果学会了如何做人,并因此成为一个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人,那么他才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人。梁仕容无疑属于后者,他“诚信经营真诚待人”的处世原则,让他赢得了客户员工乃至周围所有人的口碑。

    有一次天堂造纸厂接到一笔纸品定单不久,造纸的原材料价格暴涨,如果按照以前的定价交货,工厂要倒贴6万多元钱。预接定单的业务员想致电对方说明情况,被梁仕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梁仕容亲自嘱咐下属一定要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定单任务。后来,客户不知道从何得知梁仕容亏本也给他做出了完美的纸品,大受感动,觉得他是一位真正诚信的企业家。

    无论是对客户的诚信,还是对员工亲人般的真诚,都缘自梁仕容内心深处最质朴善良的心灵,经历过抗日和解放战争的他非常珍惜如今的和平与稳定,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了无限的爱与感恩,他在工厂大力倡导“爱厂如家,爱岗敬业,顾客至上,共创文明”的理念,并以此作为天堂造纸厂的企业精神,在制度管理上,惩罚分明,在人性经营中,以人为本,把员工看作自己的家人,记得为每个员工过生日,记得奖励每一位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点点滴滴中彰显出梁仕容儒雅的风度,宽容厚德的精神。所谓爱员工,他并不只是放在口头上,当员工有难的时候,刘道本尽显家长本色,伸出了他宽厚温暖的手。梁仕容的仁义已永远铭记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一天,**新兴县委办公室的同志正在埋头工作,这时,从外面进来一个人:结实的身材,穿一条白短裤,脚穿皮凉鞋和一双长到膝盖的白袜,鼻梁上还架着一副黑眼镜,沉着的步履中显出一番气派。大家交换着猜测的眼光:这是谁?

    来人摘下了眼镜。“我,是梁仕容。

    刚好在场的经委练主任说:老梁,原来你还很年轻。

    梁仕容笑着说:“还年轻?我已经五十三岁了,老了!”。

    练主任说:“我不是说你的生理年龄,是说你的心理年龄还很年青。”

    有段时间人们很喜欢唱一首歌:“革命人永远是青年……”如今唱的人少了,但我依然相信这是真理。

    鹰隼是不会倦于飞翔的,船是不会倦于波涛的,革命者是不会倦于开拓创业的,而不断开拓,创业的人是永远年青的。

    梁仕容从八四年七月以来,组织乡亲们发展工业集资兴建起两间造纸厂三条生产线,在他的带动影响和帮助下,河头造纸厂宇航造纸厂通力造纸厂车岗造纸厂等十几家造纸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新兴大地,10生产纸张二千七百多吨,创产值几百万元,安置一百一十多名农民转上二三产业,形成多种纸张品种的产品系列,形成年产值几百万元的生产能力。

    他该满足了吧?

    有一位**钢铁战士说过:“一切个人问题都不如社会事业那么永久,……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

    梁仕容并没有满足,他又开始向新的领域,新的生活迈进了。他要办苗圃场要办林场要搞开发性农业。

    有人大惑不解:他是个工人熟悉的是造纸,现在来搞农业,不是冒险么?加上,产品的产值低,收益慢,变化因素多,一亏本就鸡飞蛋打了。

    而梁仕容认准了,这是党的号召,虽然这样做工作量大一些,辛苦一些,但认准这个方向不会错,农业需要工业的扶持,而且这样做既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增强工业本身的活力,他又奔忙了起来。

    他办农业用的是与众不同的经营方针:高投入高产出小短多快收益。他办苗圃场一办就是几十亩,第一年就卖出酸桔苗四十万株嫁接柑桔橙苗三十万株,结果当年投入,当年收益,收支平衡略有盈余。

    紧接着,他又投资二十二万元与乡合办林场,花六万元,修筑一条长达六公里的公路,种下柑桔橙一万株,菠萝十二万株,青梅五十亩,香蕉五十亩,三华李四十亩,湿地松两万株,走上了以工补农,农工结合的道路。他还规划帮助全村农户种上六百亩水果,用五年的时间把莲塘村逐步建设成为文明,富裕,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梁仕容总是和年青人一样对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理想,而粱仕容和一些年青人不同的是,他经历了生活的坎坷,值得如果不去奋斗不去开创不去拼搏,理想永远是一个幻影,因而他总是不停地开拓,进击……

    再办一间黄板纸厂;

    再上一条造纸生产线;

    投资二十万元,筹建纸箱厂……

    鹰又开始搏击长空,船又开始远航……

    那天,我去找梁仕容,到处找都找不见他,后来却发现他在篮球场上,在一群年青人中间,虽然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他却依然疾走如风,传投带切,挥洒自如,显得那样地有生气。

    在生活中,有些人很年青,但心却老了,也有些人年龄已老了,但他的心还很年轻。梁仕容就是这样的人,他正在用年青人的朝气,年青人的精力,去开拓年青人的事业。

    回首曾经沧海,梁仕容出门拼搏并建功立业在广州已有数十载春秋,还记得当年那个因为读不起书而哭泣的少年吗?还记得那个上下求索人生价值的青年吗?还记得那山青水秀的家乡吗?当然记得!风吹皱了曾经的玉面,却吹不走上下求索的情怀;岁月带走了曾经乌黑的青丝,却带不走依旧爽朗嘹亮的乡音;脚步远离了故土好多年,心口上却一直烙印着家乡的名字——天堂内洞莲塘。

    梁仕容少小离家,练就“十八般武艺”后还乡,对家乡,他总怀着一颗赤子的情怀。纵使现己是70多岁的人,回报家乡的热情却从未因年岁已高削减半分。这些年来,梁仕容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家乡建设从来都是不遗余力。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他为支持家乡修路铺桥兴建医院校舍文化中心建校办厂和捐助村中老人困难户解决生产和生活困难以及其他公益性活动累计捐赠的金钱与物资超600万元。

    对做有益于家乡社会的事,梁仕容总是乐此不疲。他曾经担任广州市侨商会副会长一职长达十年之久,带领侨商为广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生好学,却因为历史家庭的原因而未能如高校深造的他钟情与于教育业,关爱祖国下一代的成长,曾经长期支助广西等偏远地区的贫困学生,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他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对社会的感恩全部贯彻到在的一言一行当中去,用实际行动展示出了一位杰出民营企业家无私高尚奉献的精神。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或许这才是对被人们称作“慈善企业家”梁仕容最真实的写照。

    坐观潮起潮落,气概如虹。

    笑看云卷云舒,人生如梦。

    人生只要有梦想,就有希望,就可以活得如此绚丽。不管红尘路多坎坷,不管世人如何看我,但求无愧我心,梁仕容用自己的乐观自信勤奋执著谱写了笑傲人生的篇章。

    天空中未有翅膀的痕迹,而雄鹰曾展翅飞过。

    生命如歌,岁月如辙。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失意伴随成功,泪水融入欢笑,岁月又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汇集百感,缤纷灿烂。在岁月没有规则的年轮里,梁仕容纵情挥洒,尽情吟唱,用一生的智慧书写了壮丽的诗篇,用坚定的信念挑起了人间的道义,用勤奋的双手铸就了事业的辉煌!(洪盘东)

    原载于《中国报告文学》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洪盘东的小说梁仕容传记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梁仕容传记最新章节梁仕容传记全文阅读梁仕容传记5200梁仕容传记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洪盘东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