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赵国代相春平君接到了相国信平君廉颇举家出逃的消息,心中十分恼恨。他急忙召见上卿魏加、楼梧,中书令郭开、近侍赵禹、中枢府令希卑这些人来商议。
魏加愤愤不平地说,“廉颇这是叛逃,好看的小说:!要撤职罢官。”
郭开不以为然地说:“廉颇并没有像虞卿当年那样挂相印而去,他能去哪里?只能去繁阳暂避一时,繁阳如今也是赵国的地盘,廉颇不能算是叛国。他怕什么?他怕失去名节,裹挟入诸公子的嗣位之争而已。廉颇是个老滑头!他心里想的,如果春平君大人得位,他廉颇是老臣,纵使不为我所用,也没给咱们使过绊,最后如愿以偿告老退休,也奈何他不得。如果他公开支持春平君,就可能要挑头与赵偃、李牧、庞煖这些人对敌,这老狐狸也是两面下注。”
春平君:“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希卑:“不如派人去繁阳,暂时安抚一下廉颇。这样使他中立,不会轻易倒戈易帜,投靠到对手那里去。”
“好,那就派遣使者去走一趟,让他安心守住繁阳,不必再操心邯郸的事情。”
“原定今日朝中举行的宣读百官推戴疏之事如何?”
魏加:“建信君(文成侯)联合几十位官吏呈上的推戴疏,原本是想让相国廉颇宣读,可他跑了,不辞而别。这件事情不如就让中书令郭开大人来办,最为合适。只要我们先拔了头筹,加冕了君主之位,量那赵偃也是落了下风。如若其不服,胆敢拥兵叛乱,正好可以通令全国讨伐叛逆,他们军力虽不弱,可要跟大半个赵国的军马对敌,恐怕还要掂量掂量。还有,太子殿下可以向秦国紧急传书,告知这次秦赵严重冲突,乃是赵偃、李牧等人公开谋逆所致,冤有头、债有主,让秦国吕不韦也麾军对敌,联合秦国的力量,一举荡平李牧这些人!”
“行,就这么办!”
郭开推辞说道:“我这中书令,只是个内宫君王身边的当值,权不出内宫,在外是有名无权的。这件事情嘛,还是让上卿中的某一位来办合适一些。”
春平君仔细看着建信君等人的推戴疏,“写的好,说的好!我看,就让希卑大人来当朝宣读吧。”
“此外,此事务必要快刀斩乱麻,占得先机!凡是当朝反对或私下聚集议论是非的人,一律先撤职查办!郭开大人,你要尽速设法取得君王首肯的诏书,不要有何差池。”
近侍赵禹操着娘娘腔说:“反正大王也醒不了了,不如就起草一份诏书,加盖玺印罢了。”
魏加阴险地说:“让御医再给君王好好诊治一番,国葬的事情早办为好。”,他这是在暗示先把病重的君王弄死再说。
郭开反对,“不行!君者,授命于天,就是天生龙子。尘世俗人岂可大逆不道妄为诏书的事情可办,就算办了,我郭开也是一心为着赵国的社稷安危着想,岂是私心而为?无论怎样,赵国需要速立储君,先安定下来再说。”
这样,众人约定,在君王赵孝成王为驾崩之前,暂不提及即位之事,当时私定“诏书”指定春平君为国家储君,出面料理国葬事宜,其实这跟嗣位并无啥两样,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暂时安抚国人民心、争取个合乎礼法、仪轨。
朝堂之上,近侍赵禹当众宣读着建信君等人的“推戴疏”,原定的希卑换成了赵禹,就是为了把这事情办得“非正式”一些,春平君紧闭嘴唇、观察着众朝臣的反应。对于嗣立新君这样的大事,又面临诸位太子们死命相争的局面,多数朝臣避之惟恐不及,所以多是默不作声。凭谁都知道趋利避害嘛!推戴疏很快就宣读完了,可除了在那上面签字的十几个官吏鼓掌称贺,其他人如泥塑木雕站立不动、缄口不语,春平君对此是大失所望。
春平君肃然表态,“建信君等公卿大臣的美意,在
大秦帝国风云最新章节34、步步惊心地址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