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资料的介绍,影院内的观众看到了那段被尘封的历史。 有人惊讶,觉得难以置信;有人叹息,感慨国家命运多舛;有人愤恨,誓要血债血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林子轩不期望他们看过这部电影就会和日本人拼个你死我死,他只想在这些观众心中播下一颗种子,以后总会有发芽的一天。随着电影的放映,观看的人越多,影响就会越大。他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段情节过去,画面一转,来到了清政府和日本签订停战条约的时刻。作为清廷的代表,李鸿章虽然据理力争,但朝廷求和心切,连番催促,日本却毫不让步。无奈之下,在日本马关,他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这次的战争不仅让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也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影片的最后,出现一张图,这张图非常有名,叫做时局图。这是1898年谢缵台发表在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上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的背景是一幅中国地图,在地图上站立着各种野兽,这些野兽霸占了地图。画中的野兽分别代表着当时瓜分中国的帝国列强。描绘出清政府任人宰割国家处于危急存亡关头的现实。这是一记警钟,呼吁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1903年12月25日,由蔡元赔等人主编的《俄事警闻》在上海创刊。《时局图》被刊登在其创刊号上。“因为这一张图。我们中国人知道的虽然不少,还有一大半是不知道的,所以特地登在第一-,m..co∽m天警闻上头,请我们四万万的中国人都开着眼看看,扪着心想想,恐怕不知不觉要赶紧去想法子了。”多年过去,外国列强仍然霸占着中国的土地,中国的局势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林子轩在电影的结尾,呼呼结束内战。统一国家,复兴民族,抵御外辱。整部电影就此结束,总时长110分钟。观众席上沉默片刻,掌声才渐渐响起,除了新闻记者,观众开始散场。没有人想再看一遍,电影太沉重了,沉重到几乎不能承受的地步。这部电影看一遍就足够了。电影的前半部是中规中矩的剧情片。后半部成了纪录片和教育片,充斥着大量的解说和资料,尤其是那八分钟的大屠杀场景,更是让人不忍再看。洪慎拍摄了三十分钟的大屠杀场景。最终只留下了八分钟的戏份。这是考虑到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超过十分钟恐怕就会有人被吓到,或者身体不舒服。负责剪辑的但杜予在剪辑这一段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做噩梦。只能说。洪慎拍摄的太真实了。留在戏院的记者们采访林子轩和电影的主创人员,他们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大新闻。记者采访完还要赶紧回报馆赶稿子。希望能赶上明天的头条新闻。周瘦绢在不远处看着对记者侃侃而谈的林子轩,不由得感慨万千。六年前。他是《申报》副刊《快活林》的编辑,林子轩刚刚回国,向他投稿。六年后,他还是《快活林》的编辑,不过林子轩改变的太多了。在周瘦鹃眼里,这不仅是地位的改变,还有内在精神的改变。当初林子轩写作《射雕英雄传》和《寻秦记》,有点随性玩闹的意味。在和林子轩接触的时候,周瘦鹃能感觉到那时候的林子轩并没有多少责任感,或者说比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现在的林子轩已经背负了太多的东西,文坛的声望,社会的义务,家国的责任。他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处在风口浪尖之上,做着别人不敢或者不愿去做的事情。周瘦绢不知道林子轩能走到哪一步,不过能够见证这样人物的成长,他觉得很荣幸。因为他是林子轩的朋友。这时候,林子轩走出记者的包围,来到周瘦绢面前,向他解释事情的经过。因为影片内容需要保密,防止日本人从中作梗,所以知道这件事的人很少。两人聊起了明天的舆论风暴。可以想见,日本人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控制社会舆论,不让旅顺大屠杀的事情曝光,恐怕还会攻击林子轩歪曲事实。但林子轩已经做好了准备,万象书局旗下的报纸和广播在明天都会把消息发布出去。他还把旅顺大屠杀的一些证据送给了上海的各家报馆,就看日本人能收买多少人了。只要能引起争议和讨论,掀起重新调查旅顺大屠杀的舆论风潮,就算成功了。电影只是一个开端,调查旅顺大屠杀的真相才是林子轩接下来要推动的事情。只有如此,才能让日本无可狡辩,才能让国人了解真相。周瘦绢点了点头,这件事虽然艰难,却必须要做,如果能由国家成立调查团那就更好了。可想想眼下北洋政府的现状,他只有暗自苦笑。这场舆论战争没有等到明天,在《甲午风云》放映结束之后就开始了。那几名被驱逐出影院的日本浪人回去报告了情况,日本人察觉到事情不对,便派人到法租界打听情报。这一来一往,刚好《甲午风云》放映结束,观众离开影院,正在议论这部电影。探听情报的日本人听到旅顺大屠杀的消息,震惊不已。与此同时,一些和日本人关系不错的报馆传来消息,他们收到了一份关于旅顺大屠杀的资料,询问是怎么回事,要不要见报。日本人这才惊觉,这是林子轩的阴谋。上海那么多家报纸,他们控制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根本阻止不了消息的扩散。日本情报部门迅速做出应对。首先是向法租界当局和美国领事馆抗议,要求禁映《甲午风云》,理由是那段旅顺大屠杀的情节不实,是对日本军队的诬陷。其次让他们控制的报纸做出相反的报道,把旅顺大屠杀说成是和清兵交战,而不是手无寸铁的平民,而且人数只有不到两千人,而不是两万人。以此来混淆视听,扰乱中国人的视线。最后就是尽可能的收买那些中立的报纸,让那些报馆不要报道此事,消除影响。这个夜晚,注定让很多人无法入眠。未完待续。本书来自 品&书#网 l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