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D046 横行霸道

本章节来自于 秦汉帝国的兴亡 http://www.lishu123.com/125/125248/
    D046 横行霸道

    宣帝甘露三年正月,宣帝巡游甘泉,在泰畤祭祀。

    匈奴呼韩邪单于在甘泉宫朝见宣帝,称臣而不称名字,同时得到大量赏赐。典礼结束后,宣帝派使臣带领单于先到长平阪住宿,白己则前往池阳宫住宿。宣帝登上长平阪,诏令单于不必参拜,允许单于左右的大臣列队观看,蛮夷国家的国君诸侯王和列侯等几万人,全部来到渭桥下夹道迎接。宣帝登上渭桥,众人齐呼万岁。之后单于移居长安。宣帝在建章宫设酒宴款待单于,请他观赏珍宝。

    二月,单于返回,他表示自己希望留居于大沙漠之南的光禄塞下,遇有紧急情况,退入汉受降城自保。宣帝于是派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和车骑都尉韩昌率领一万六千名骑兵,又征发边境各郡数以千计的士兵和马匹,送单于出朔方郡的鸡鹿塞。又诏令董忠等留下保卫单于,帮助他征讨不服其统治的匈奴人,又转运边疆的谷米干粮,前后共三万四千斛,供给匈奴人食用。

    凤凰在新蔡聚集。

    三月,丞相黄霸去世。

    黄霸的才能主要在治理百姓,当了丞相以后,声誉比做太守时有所下降。例如,京兆尹张敞家的鹖雀飞集丞相府,黄霸以为是神雀,与属下商议,准备将此祥瑞报告宣帝。其实属下许多人都知晓鹖雀,但都故意不点破。后来黄霸总算知道了实情,才中止了这场闹剧。张敞将此事上奏给宣帝,弄得黄霸十分惭愧。

    另外,乐陵侯史高依靠外戚的身分以及对宣帝的旧恩,担任侍中,地位尊贵显赫,黄霸就推荐他可以担任太尉。宣帝派尚书召见黄霸,并询问他:“太尉一职早已撤销,由丞相兼理,目的是偃武兴文。如果国家有突发情况,边境有事,左右的大臣都是将领。宣明教化,上达隐情,审判不出现冤枉,城乡没有盗贼,这是您的职责。至于将相一类官员的任免,是朕的任务。侍中乐陵侯史高,是朕的亲近大臣,朕对他非常了解,你为何越权保举?”宣帝指示尚书令听取黄霸的回答,黄霸只得帽子谢罪。几天之后,事情才了结。从此以后,黄霸再也不敢有所建议。然而,自汉朝建立以来,说到治理百姓的官吏,黄霸居第一位。

    黄霸年轻时,担任阳夏的游徼,曾经和一个善于相面的人一起坐车出行,看见一个女子,相面的人说:“这女子应当富贵,否则,相面的书全无用处。”黄霸经过了解,得知此女子是住在同一个里的巫师之女,就马上娶她为妻,并白头偕老。

    五月,任命御史大夫于定国为丞相,封西平侯。任命太仆陈万年为御史大夫。

    宣帝诏令儒家学者们在石渠阁各自讲述他们对五经的不同解释,然后由太子太傅萧望之和淮阳中尉韦玄成等以公正的态度上奏。最后,宣帝亲自出席这次学术会议,钦定梁丘贺注解的《易经》夏侯胜夏侯建注解的《尚书》和谷梁赤注解的《春秋》为标准本,分别设置博士。

    之前,韦玄成由于和杨恽友善,丧失了太常职位,后来又因为到惠帝庙参加祭祀活动时违反礼制,爵位也变成关内侯。韦玄成十分惭愧,就作诗自责。不过,他因为有让爵位给兄长的旧事,又重新登上仕途。

    淮阳王刘钦喜欢研究法律,聪明通达,很有才干,其母张婕妤又特别受宣帝宠爱。而太子刘奭性格温柔仁厚,喜欢儒家经术,他看到宣帝大多任用精通法令的的官员,依靠刑法控制臣下,杨恽和盖宽饶等都因为言语之罪被杀,曾经在陪侍宣帝进餐的时候,从容进言说:“陛下过于依赖刑法,应进用儒生。”宣帝生气地说:“我大汉自有大汉的制度,本来就是‘霸道’和‘王道’兼用。怎能像周朝那样,纯用道德教化呢!况且庸俗的儒生不识时务,喜欢肯定古人古事,否定今人今事,使人分不清名实,不知道要遵守什么,怎能委以重任!”他于是叹息说:“败坏我家基业的人,是太子!”

    宣帝逐渐疏远太子,又几次赞叹刘钦说:“真是我的儿子!”他有意改立刘钦为太子,但因刘奭生于自己微贱之时,那时自己曾靠许皇后娘家照顾,而即位后,许皇后又被人害死,所以不忍心。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宣帝任命韦玄成为淮阳中尉,想以此感动和教育刘钦,太子的地位这才稳固了。

    乌孙大昆弥元贵靡病逝,其子星靡继位。由于鸱靡也病死了,年近七旬的公主刘解忧接连遭受丧子之痛,就上书请求返回家乡。宣帝怜悯她,派人将她接回。冬天,她和三个孙子一起回到长安,接待规格和一般的公主没有两样。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檀文纬的小说秦汉帝国的兴亡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秦汉帝国的兴亡最新章节秦汉帝国的兴亡全文阅读秦汉帝国的兴亡5200秦汉帝国的兴亡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檀文纬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