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8 丢车保帅
晁错担任御史大夫后,派官吏查核袁盎曾经接受吴王财物的事,景帝下诏把袁盎贬为平民。 现在晁错一面和景帝紧急商议出兵之事,一面不忘乘机除去袁盎。他对自己的属官说:“袁盎接受了吴王很多金钱,专为他掩饰,说他不会反叛。如今吴王果然反叛,应当治袁盎知情之罪。”大家说:“叛乱没发生时,惩治袁盎,可能会中止吴王反叛的企图。如今叛军已经西攻长安,惩治他又有何用!况且他不太可能参预了密谋。”晁错于是有些犹豫不决。有人把这情况告诉袁盎,他十分害怕,连夜求见窦婴,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希望进见景帝,当面陈述。窦婴于是入宫向景帝报告,景帝同意了袁盎的请求。
袁盎入宫时,景帝正与晁错估算所需的军队和粮草数目。景帝问袁盎:“您曾经担任吴相,了解吴国大臣田禄伯的为人吗?如今吴楚反叛,您怎样看?”他回答:“不只得忧虑,马上可以粉碎他们。”景帝说:“吴王依靠铜矿铸造钱币,熬海水制盐,引诱天下豪杰,头发斑白了才起事。像这样,如果叛乱计划不是百倍周全,他难道会发难吗?凭什么说他没有作为呢?”他回答:“吴王的确拥有铜矿和海盐的资源,但他哪里能引诱来什么豪杰!就算吴王得到了豪杰,他们也会辅佐他做正事,而不是反叛了。吴王所引诱的都是些无赖青年,以及铸钱的亡命之徒,所以相互劝诱,起来造反。”晁错说:“袁盎分析得好。”景帝问如何应对,袁盎请求屏蔽旁人,景帝同意了,只有晁错还在那儿。袁盎又说:“臣所说的,不能让臣下知道。”景帝就要晁错也退出去,晁错只好快步躲到东边的厢房里,心中非常恼恨。
景帝再问袁盎,他回答:“吴王和楚王相互通信,里面说:‘高帝分封子弟,各有自己的领地,如今奸臣晁错擅自责罚诸侯,削夺他们的封地’。两王因此反叛,共同西进,要杀死晁错,恢复原有封地,然后可以作罢。如今的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臣赦免吴国和楚国等七国,恢复他们过去被削夺的封地,那么军队可以兵不血刃,各自收兵。”景帝沉默了好久,最后说:“如果真的必须如此的话,我只有不爱惜一个人而向天下人谢罪。”袁盎说:“臣的愚计只有这个,希望皇上仔细考虑。”景帝于是任命他为太常,吴王的侄儿德侯刘通为宗正。袁盎秘密地准备行装。
乙巳日,朝廷大赦天下。
景帝反复思考了十多天,终于定下丢车保帅的决心,他授意宰相陶青中尉嘉和廷尉张欧上疏弹劾晁错:“吴王大逆不道,要危害社稷,为天下人所共诛。如今御史大夫晁错却说:‘几百万的军队,如果全部交给群臣率领,不可信赖。陛下不如亲自率领,让臣居中守卫。徐县僮县附近吴军尚未攻下的地方,可以划给吴国。’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陛下的恩德信义,想使陛下疏远群臣和百姓,又想把城池送给吴国,不合臣子的礼节,实属大逆不道,应当处以腰斩,其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无论老幼全部当众处死。”
既然是群臣的一致要求,景帝只得同意了,只有晁错不知道这一消息。壬子日,景帝派中尉传召晁错,骗他一起乘车巡视街市,结果他穿着朝服在东市被斩。景帝马上派袁盎和刘通出使吴国。
晁错的父亲之前预测说:“刘家的天下是安宁了,而晁家却危险了。”后半句无疑是准确的,前半句却值得推敲。
晁错是“削藩”的激进派,他认定诸侯王国一定反叛,并且反得急,祸害还小些;反得迟,祸害更大。因此,通过大幅削减王国的封地,促成反叛的早日发生,朝廷就可名正言顺地用武力解决问题。
晁错干的实际是“一锤子”买卖:如果平叛成功,可根治“尾大不掉”的问题;万一战事失利,汉朝也可能倾覆。同时,当反叛成为事实后,晁错明显准备不足,甚至有些逃避责任,导致国家陷入极度危险中,也给他的政敌提供了良机。
苏轼的《晁错论》模仿晁错的口吻说:“天下本来太平无事,我却无端触发巨大祸患的导火索。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如果祸患发生了,我却徘徊不前,想着躲避,让别人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朝廷与诸侯王国的关系上,朝廷占据主导地位;诸侯王国对朝廷的威胁确实严重,但朝廷拥有的资源和手段。景帝完全可以多管齐下,单纯依靠武力无疑是下策。如果将文帝针对齐国和淮南国的做法,克隆到吴楚赵这些大国身上,哪来的七国之乱。
另外,时间站在朝廷这边。随着各种防备措施的落实,另外不时来点“国王没有后代,土地收归朝廷”的惊喜,诸侯王国的整体实力将被削弱,而朝廷的力量不断增强。
两千多年后,在全面抗战初期,主席完成了《论持久战》这本军事政治著作,校长也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总体策略。这是因为,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可判定拖延时间对我方有利。
再看看几年后的苏德战场。在四三年的四五月间,德军本已确定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两侧发动钳形攻势,后因种种原因改在七月五日开始,结果失败告终。一把不太锋利的矛去戳一面不太牢固的盾,以及一把更加锋利的矛去戳一面更加牢固的盾,两者情况究竟有何不同,军史专家一直争论不休。但是,从总体形势来看,时间对德军绝对不利。坐等苏军以惊人速度提高实力,以及潮水般的美军向西欧涌来,那是死路一条。德军必须争分夺秒,主动出击,放手一搏。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