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B065 清风徐来

本章节来自于 秦汉帝国的兴亡 http://www.lishu123.com/125/125248/
    B065 清风徐来

    文帝元年十月,文帝正式举行登基仪式,拜谒高祖祭庙。

    文帝派遣车骑将军薄昭去代国迎接皇太后。

    当年高祖驾崩的时候,吕后将戚夫人等宠姬全部囚禁在宫中,而薄姬极少与高祖见面,因此得以跟随文帝到代国,如今终于回到阔别十六年的京城。

    文帝刚刚即位,陈平就生起病来。文帝奇怪地问他,他回答:“高祖时,周勃的功劳不如臣;但诛灭吕氏时,臣的功劳不如他。臣希望把右丞相之职让给他。”文帝于是让他改任左丞相,周勃改任右丞相,大将军灌婴改任太尉。

    十一月,下诏封赏功臣:增封周勃一万户,赐五千斤黄金;陈平和灌婴各三千户,赐二千斤黄金;刘章刘兴居和纪通各二千户,赐一千斤黄金;封刘揭为阳信侯,赐一千斤黄金。至于郦寄,他虽然立下奇功,但并非出于自愿,因此他除了背负“卖友”的恶名,什么也没捞到。倒是班固说了一些公道话,认为郦寄上安社稷,下保老父,不能算是见利忘义的卖友行为。

    十二月,立赵幽王刘友的儿子刘遂为赵王,琅邪王刘泽迁为燕王。吕氏先前所侵夺的齐国和楚国的土地,全部予以归还。

    文帝说:“法令是治政的依据,用来禁止强暴,引导人向善。如今犯罪的人既已依法论处,却还要叫他们没有犯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和兄弟连坐,一起抓来治罪。朕很不赞成这种做法,希望好好讨论一下。”

    有关部门认为:“百姓不能自我约束,所以要制定法令来管理他们。实行连坐,将无罪的亲属跟犯人一起收捕治罪,目的是牵制他们的心理,使他们不敢轻易犯法。这种做法由来已久,还是照旧不变的为好。”

    文帝说:“我听说法律公正,百姓就会忠厚老实;处罚得当,百姓才甘心服从。况且管理百姓,引导他们向善,是官吏的职责。如果既不能引导他们向善,又用不公正的法令去加罪他们,这就反而促使他们去干凶暴的事。能有什么办法禁止这种情况发生呢?我看不出这种法令有什么好处,希望你们再仔细考虑一下。”于是废除了收帑连坐的律令。

    两千多年前,文帝就废除了连坐制,确实是了不起的进步。

    正月,有关部门请求及早确立太子。文帝说:“朕的德行浅薄,上帝神明还没有欣然接受我的祭祀,天下的民众也还没有感到满意。如今我即使不能广求贤圣有德的人,把天下禅让给他,还说要我预先确立太子,这就加重了朕的失德。叫朕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还是搁置此事吧。”

    大臣们又说:“预先确立太子,正是为了尊奉宗庙和社稷,也正是为了不忘记天下呀。”文帝说:“楚王是朕的叔父,年纪大,所经历的天下事理很多,又明了治国大体。吴王是朕的兄长,贤惠仁慈,品德美好。淮南王是朕的弟弟,用他的才德辅佐朕。难道这些不算是预先解决继承人的措施吗?诸侯王宗室兄弟和有功的大臣,很多都是贤良和有德义的人,如果能从中推举出德高望重的人,来继承朕未得完成的事业,那就是社稷的幸运,天下的福气了。现在不去选择和推荐那些人,却说一定要确立太子,人们就会认为朕忘掉了那些有才德的人,而一心想着儿子,说朕不是为天下人着想。朕觉得这样做很不可取。”

    大家继续坚持说:“前代殷周建国,国家长治久安,都有一千多年,古代统治天下的王朝没有比它们更长久的,就是因为它们采用了早立太子的办法。确立的继承人必须是自己的儿子,这是由来已久的事。高帝亲自统率文臣武将平定天下,分封诸侯,成为我朝的太祖。诸侯王和列侯头一个受封的,也都成为各自封国的始祖。子孙继承,代代不绝,这是天下的大义,所以高帝才建立这个继承制度,用来安定中原。现在如果放下该立的人不立,而从诸侯宗室中另加选择,那就不符合高帝的本意了。总之改立的提议是不合适的。陛下的儿子刘启年纪最大,敦厚仁慈,请立他为太子。”文帝这才应允。赐给全国百姓中应当继承父业的儿辈每人一级爵位。

    封薄昭为轵侯。

    三月,楚王刘交去世,谥号为元。其子宗正刘郢客继位。

    有关部门又请求立皇后,薄太后说:“皇子都是同母所生,那就立太子的母亲窦氏为皇后吧。”

    窦皇后是赵国观津人。吕后在世时,窦氏以良家子女身分被选入宫服侍吕后。后来吕后遣出宫女来赏赐诸侯王,每个王五人,窦姬也在其中。窦姬想离家近些,就请求那位主管此事的宦官:“一定要把我放在去赵国的名册中。”不想那宦官把这件事忘了,误把她放在去代国的名册中。名册报上去,吕后下诏批准。窦氏痛恨那宦官,不想去代国,但是身不由己。不过,他得到文帝专宠,生了女儿膘,惠帝七年,又生下儿子刘启,后来又生了儿子刘武。代国王后也生了四个男孩,但未能等到丈夫当上皇帝,她就去世了。文帝登基后,短短几个月,这四个男孩相继病死。

    窦皇后的哥哥是窦长君,弟弟叫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四五岁时,家境贫寒,被人掠卖,家人都不知道他的下落。他被转卖了十几次,到了宜阳,为主人进山烧炭。某个晚上,一百多人睡在山崖下,山崖突然倒塌,只有他一人幸免于难。他给自己算了一卦,认为几天之内当封为侯,就跟随主人到了长安。在那里听说刚刚立了皇后,她的老家在观津,姓窦。少君离家时,年纪虽然小,但还记得县名和姓氏,又曾经和姐姐一起采桑叶,从树上摔下来。他以此为凭证,上书自陈。皇后把此事告诉了文帝,于是召见他,他一一说明情况,果然不假。又问他还记得什么,他回答:“姐姐离我西去时,在传舍和我诀别,曾要了淘米水给我洗头,又要了饭给我吃,然后才离去。”皇后把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泪如雨下,左右侍者也都伏在地上哭泣。他得到优厚的赏赐,迁家到长安。窦少君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诏令说:“正值春天和暖时节,万物生长,怡然自乐,但我的百姓中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有的正濒于死亡,又无人过问。我作为百姓的父母,怎能坐视不管!要商议振救他们的方法。”又下令各地: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其中九十以上的,加赐二匹帛,三斤絮;这项工作由当地长官亲自落实,年龄九十以上的,由丞或尉负责送到,否则由啬夫或令史送到;二千石级别官员派督邮检查,不合要求的要督促改正。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檀文纬的小说秦汉帝国的兴亡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秦汉帝国的兴亡最新章节秦汉帝国的兴亡全文阅读秦汉帝国的兴亡5200秦汉帝国的兴亡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檀文纬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