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1 烛光斧影
秦昭襄王十一年,楚怀王发病,死在秦国,秦国送回他的灵柩。 楚国人十分悲痛,像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各国也因此对秦国不满。
三国联军第三次攻打秦国,到达盐氏,攻破函谷关,严重威胁咸阳。
秦王对丞相楼缓说:“三国兵力很强大,寡人想割让河东之地,以求和解。”楼缓说:“割让河东之地,属于大亏。但能免除国家的战祸,又是大利。如何抉择,这是宗室的责任。大王何不召公子池来询问?”
秦王于是召来庶兄公子池,他回答:“讲和会后悔,不讲和也会后悔。”秦王询问其中道理,他解释说:“大王如果割让河东之地来讲和,三国联军撤退后,大王肯定会说:‘可惜了!三国联军快要撤退了,我还拿出三座城池送给他们。’这是讲和的后悔。大王如果不讲和,三国联军打过函谷关,咸阳就危险了。大王肯定又说:‘可惜了!我吝惜三座城池而不讲和。’这是不讲和的后悔。”秦王说:“同样是我必定后悔,我宁可失去三座城池而后悔,而不愿让咸阳遭到威胁而后悔。”秦王最终决定讲和,把武遂还给韩国,把封陵还给魏国,三国联军随后撤退。
韩国和魏国之前饱受秦军的蹂躏,多次割地求和,现在总算让秦国品尝一下个中滋味。不过奇怪的是,联军连续三年攻秦时,楚顷襄王在忙什么,庞大的楚军在忙什么。国君被扣留,在春秋时期是常事,在战国时期算是空前了。何况楚国是泱泱大国,绝非被迫沉默的鲁国。君父在秦川大地狩猎,还玩起“捉迷藏”游戏,国家遭受奇耻大辱,楚顷襄王本应凝聚人心,剑指西北,迎回“一圣”,他却泰然自若,又任命饱受诟病的子兰为令尹。乍看起来,楚顷襄王真是奇葩一朵。但是,整个事件内有乾坤。
绍兴和议达成后,宋高宗迎回父亲徽宗的灵柩,还有自己的生母韦贤妃,却遗忘了自己的哥哥钦宗。多年后,钦宗驾崩的噩耗传来,宋高宗悲痛欲绝,将哥哥灵柩迎回,并隆重安葬于永献陵。还有元文宗隆重迎接哥哥明宗的大驾,谁知兄弟相见当晚,明宗就暴崩。过了几年,文宗临终时良心发现,立明宗之子来自赎。与之相反的例子是,明代宗“心太软”,经不住朝中大臣的建议和瓦剌也先的示好,把太上皇明英宗安全迎回,在南宫软禁。虽然说宫门上锁,并且灌铅,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但最后还是发生夺门之变。
一幕幕烛光斧影,由侯安都一语,道破天机。公元五六〇年,身陷北周的衡阳王陈昌返回陈朝。他自恃是陈霸先嫡子,在途中给陈文帝写信,客气地请对方让位。文帝很不高兴,对侯安都说:“太子就快回来了,我只好找个地方当藩王养老。”侯安都回答:“自古以来,岂有被代天子,臣不敢奉诏。”他随后去迎接大驾,由于安全保卫工作出现严重纰漏,陈昌在渡汉水时意外溺亡。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