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2 东方战略
秦惠文王九年秦国进攻魏国,渡过黄河,夺取汾阴皮氏焦和曲沃等地。
秦惠文王和魏惠王在应地相会。
楚威王去世,其子芈槐继位,是为楚怀王。魏国趁机进攻楚国,在张仪的建议下,秦惠文王出兵协助魏国,后者得以夺取陉山。
张仪是魏国人。他曾经陪楚国国相喝酒,其间国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认为张仪贫穷,品行鄙劣,必是他所为,就把他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由于他始终没有承认,被释放回家。妻子又悲又恨地说:“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会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还在,张仪如释重负地说:“这就够了。”
次年,宋剔成君遭到弟弟宋偃袭击,被迫逃往齐国。宋偃自立为君。
秦国公子华和张仪率军伐魏,夺取蒲阳。张仪建议秦惠文王把蒲阳还给魏国,并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当人质。张仪然后跑到魏国,对魏惠王说:“秦国待魏国十分宽厚,魏国可不能对秦国无礼。”魏国割让包括少梁在内的上郡十五个县。张仪回到秦国后,被任命为国相。
秦国在河西打败赵国,杀其将赵疵,夺取蔺和离石。
这几年,魏惠王的“东方战略”取得了一些成功,让齐威王也品尝到“称王”的滋味。魏国不用太大的代价,就报复和削弱了齐国,又确保了本国东部地区的稳定。魏国又在南北两面主动出击,虽然进展不大。只有在西部,面对秦军的步步紧逼,魏国显得束手无策,问题在于魏惠王搞错了战略重点。
在公子卬大败后,魏国割让了河西郡的部分土地给秦国,但还保有一些城邑,另外,北面还有上郡。魏国如能调整兵力部署,依托之前修建的长城以及黄河天险,还是有一番作为的。
先看看周边的情况。随着部分河西之地的易手,秦军重返黄河岸边,赵国和秦国的直接交锋开始增多。魏国如果能把赵国拉进来,实在是互惠互利之举。而在南方,随着秦军的东进和韩魏的后撤,秦国与楚国的“传统友谊”不会延续太久的。楚威王去世后,魏国派去楚国的不应是士兵,而应是吊丧的大臣。
而从本身防守的角度来看,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地区,战线漫长,但纵深很浅。残存的河西郡地域狭窄,而上郡夹在秦国和赵国之间。它们离国都大梁很远,兵力又单薄。一旦受到攻击,很难得到有力救援。要破解此难题,安邑是个关键。
此前,由于魏国迁都大梁,安邑地位下降,曾被秦国短暂占领。现在魏国如果将国都回迁安邑,将国家重心西移,可以立即加强西部的军事力量,对河西之地提供有力支持。既然秦国可以把国都从雍迁到咸阳,向东方步步紧逼,魏国为何不能仿效呢?
当然,回迁国都无疑会削弱东部的防御,同时国都本身的危险性也增大了。就像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勇气可嘉,但也客观上为之后的“土木之变”和“庚戌之变”创造了条件。
实际上,摆在魏国人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维持现状,拖延时间,让秦国慢慢蚕食掉黄河东西两岸的土地,然后拉赵国和韩国在前面顶一阵,之后的情况,只好听天由命;一条是回迁国都,和秦国拼个鱼死网破,结局也许是提前“退休”,也可能提前建立“魏朝”。
金朝末期,成吉思汗在野狐岭重创金军后,两次逼近中都。贞祐二年三月,金宣宗付出沉重代价,暂时让一代天骄退出居庸关。金朝君臣随即开始了关于迁都的讨论,最后分为南迁固守和东迁三种意见。完颜弼等多位大臣建议迁都南京,也有建议迁往其它南方城市的。左丞相徒单镒说:“车驾一动,北路就都要失守。现在既已讲和,聚兵积粟,固守京师,乃是上策。南京四面受敌。辽东是国家根本,依山靠海,可以依托其险要,只需防御一个方向,为今后打算,这是次等策略。”最后,宣宗以中都缺粮为由,决定迁都南京。
宣宗南迁之后,军心民心浮动。次年,中都即落入蒙军之手,河北局势日益恶化。十多年后,河南也保不住了,金朝灭亡。因此,后人多认为南迁是逃跑,实际上,就当时局势而言,南迁也是无奈之举。
中都是连接辽东和南方的战略要点,一旦失去,金朝就被劈成两半。如果宣宗按照徒单镒的上策来办,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中都经受住蒙军的进攻,金朝也许会转危为安,以后自然出现“宣宗中兴”或者“贞祐中兴”这样的历史名词;二是金朝像北宋那样,在保有全国大部分领土的情况下,首都沦陷,皇帝外出狩猎。当时,金军损失惨重,河北只有十一座城池还在金朝掌控中,中都实际上是一座孤城,无险可守,因此守不住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宣宗按照徒单镒的次等策略来办,情况肯定很糟。徒单镒从女真人的角度出发,自然以辽东作为根本。但辽东地广人稀,无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女真人的尚武精神早已丧失殆尽,又要时刻提防契丹遗民。金朝的经济中心是在中都以南,如果东迁,金朝才真正丧失了立国之本。
金朝经过近百年的统治,特别是号称“小尧舜”的金世宗的治理,已经逐步得到汉人的认同。同时,蒙古铁骑的烧杀掳掠,同样损害了汉人的利益。因此,金朝如能依托黄河天险,控制仍然完好的关中河南和淮北地区,在河北地区与蒙军周旋,还是有一番作为的。至于宣宗南迁后梦想“北边损失南边补”,错误地进攻南宋,又与西夏交恶,那是另一回事。
如果说固守是“放手一搏”,南迁是“从长计议”,东迁就是“必死无疑”。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