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4 昏昏欲睡
现在,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流域有十几个小国,楚国魏国与泰国接壤。 魏国筑有长城,从郑县沿着洛水直到上郡。楚国自汉中向南占有巴黔中等地。秦国被各国看作未开化的蛮族,长期被排斥,不能参加中原各国的会议和盟誓。秦孝公因此发愤图强,整顿国政,准备让秦国强大起来。
秦孝公元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说:“当年,我穆公在岐山雍之间励精图治,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以黄河划定国界;向西称霸于戎翟等族,拓展了千里的疆土,被天子授予方伯重任,各诸侯国都来祝贺,为后世开辟的基业是多么宏伟。只是到了后来的厉公躁公简公及出子,局势动荡,内忧不止,才无暇顾及外事。魏赵韩三国夺取了先王开拓的河西地区,这是无比的耻辱。献公即位后,稳定和定安抚边境,把都城迁到栎阳,准备向东征讨,收复穆公时的旧地,重修穆公时的政令。我想到先君的未竟之志,常常痛心疾首。宾客群臣中有谁能献出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任命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就西行来到秦国。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的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他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干,但还来不及推荐,就生了病。魏惠王看望公叔痤,并问:“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如何处置?”公叔痤说:“臣属下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全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后,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国君您如果不采纳臣重用公孙鞅的建议,那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能让他出境。”魏惠王答应后离去。
公叔痤随即召见公孙鞅,向他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国君,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我先建议国君杀你,然后又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您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您的意见来杀我呢?”他到底没有出逃。魏惠王离开公叔痤后,果然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马上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公孙鞅带着李悝的《法经》来到秦国,托宠臣景监推荐,得见秦孝公。他首先大谈“帝道”,孝公边听边打瞌睡,一点也听不进去,事后还责备景监。随后,公孙鞅改谈“王道”,也提不起孝公兴趣。公孙鞅逐步把准孝公的脉,于是修正为“霸道”,孝公跟他谈得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地在垫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
景监问公孙鞅:“您凭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国君很高兴。”他回答:“我劝国君采用帝王治国的办法,建立三代那样的盛世,可是大王说:‘时间太长了,我不能等,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他,他才特别高兴。”
秦国进攻魏国,包围陕城。
秦国灭亡戎族豲国。
魏国与赵国交换土地:魏国得到泫氏旧都中牟;赵国得到榆次阳邑繁阳和浮水一带。
这种交换,以后还不时发生,目的是尽量拉直彼此的疆界,更好地控制所属国土。
次年,魏国开凿运河,导黄河水入圃田。
秦孝公三年,魏国与韩国交换土地:魏国取得平丘户牖首垣和轵道,使中原土地连成一片;韩国得到鹿地。
孝公任用公孙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公孙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人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民众嘲笑。愚蠢的人在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却事先预见到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民众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民众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表示赞同。
大臣甘龙反对变法说:“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公孙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一般人安于旧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事情。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
杜挚也反对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就不会出偏差。”公孙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应受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也不值得被赞扬。”
秦孝公赞同公孙鞅的观点,开始酝酿变法。
次年,魏国在西部边境修建长城,北从卷,东至阳武,南至密,以防止秦国东进。
韩国讨伐魏国,夺取屯留长子和涅。正好晋桓公在屯留,结果被迁徙到端氏。
秦军在西山击败韩军。
正是:三王五帝,昏昏欲睡;循古变法,针锋相对。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