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石中行走的感觉很奇怪,叶行远的感觉有点像在水底,每走一步都有一定的阻力。 不成?
叶行远知道这是关键处,字斟句酌道:“高兄神通非凡,何不离开村中,前往梁都,暂时避开这些纷扰?日后若有所成,再反哺父母,照顾幼弟,岂不更好?”
高华君蹙眉道:“我也曾这般想过,只是如今父亲年迈多病,我身为长子岂可远离?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此乃我之孝心,余事不忍为也。”
当初圣人是怎么说服他的?叶行远回想典籍之中记载的细节,抱着赌一赌的心态道:“此言差矣,如今你后母处心积虑想要陷害于你,而令尊‘蒙’在鼓中,时日一久,必生变化reads;。
无论是害人之事败‘露’,还是高兄你一时不查身受其害,这都必伤令尊之心,岂能称之为‘孝’乎?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杖则待,大杖则走,以逃暴怒也。这才是孝道。”
叶行远是干脆把圣人之言给搬了出来,当初高华君见圣人,正是听了这几句话,才恍然大悟。从圣人之学,最终成一代贤人。
但好像效果却没那么明显,只看高华君呆愣了一阵,苦思许久才道:“贤弟之言正是高论,只是人各有志,我之心愿便是守于父母身边,纵百死而不悔。若我远离,万一有失,那才是悔之莫及,贤弟不必再劝我了。”
高华君的觉悟怎么这么低?叶行远被他一句话憋得没了脾气。难道是因为自己不是圣人,说出来的话不带回音,于是就缺乏说服力?
不对!叶行远陡然想到一个问题,浑身一震,心中大急。
没准这就是高华君现在的真实想法!
叶行远面前的高华君,并非是少年时期懵懂无知的那个,而是经历了数十年苦学与宦海,最终死去之后理想的那个。
历史上记载,高华君后来修学有成,在赵国当官,与亲父后母和解,更感化之。但当时他政务繁忙,并未有时间与父亲多相处。不二年,愚叟去世,任中的高华君听闻噩耗,口喷鲜血,旋即去职,在父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
在赵王万般恳请,万民祈愿之下,才重新出山治理国家。但从此也郁郁寡欢,原本以他圣人弟子的修为与功德,该当得享遐龄,但他不过半百之年就去世了,也与这丧父之痛有关系。
正常人来看,他遵圣人教诲,行动和选择都是正确的。但高华君这是个愚孝到不正常的人,他死后会不会后悔自己离开家乡,会不会就觉得哪怕天天被坑,也要守在父亲身边?
叶行远越想越有这种可能,为此更加头疼。如果是这样,怎样才能得到高华君的认可,难道要看着他在这儿被坑到死为止,才算完结?
碰到这种奇葩的思路,叶行远发现自己作为正常人真是无能为力。
“走吧reads;。”高华君反而一身轻松,他说完之后也并不在意,带着叶行远下山。
他们又走了两天多,这才回到村中,看到两人回返,高华君后母的面‘色’果然又像是见到鬼一样。朱凝儿和李夫人也颇为吃惊,不知道叶行远怎么也会同在井外。
叶行远回去将自己所知所想都告诉了两人,与李夫人商量该如何攻略,总觉得陷入了死路。
“如今高华君自得其乐,并无为难之处。他身为贤人,死后心愿达成,本来就该这样。那我们要怎么才能得到他的信物?这一点儿线索都没有啊。”叶行远喟然叹息。天天在这儿看后母周而复始拙劣的陷害技俩与高华君层出不穷的脱身手段,烦也要烦死了。
“你学得土遁之法也算是收获,不过贤人之血灌顶只能用一次,下一次你是无论如何学不会高华君的神通了。”李夫人也‘挺’郁闷,她早料到要获得四大弟子的认可,得到五德信物不是那么简单,但现在这种情况让人有一种无从下手之感,更是憋气。
朱凝儿不耐烦道:“高华君此人油盐不进,既然不能从他身上下手,不如换换思路?这村中唯一的恶人便是他后妈,我们将他杀了,岂不是一了百了?”
“休要胡言‘乱’语。”叶行远赶紧阻止她,这小姑娘杀‘性’太大,什么都打算通过杀杀杀来解决。这要是‘激’怒了高华君,他们可全都死无葬身之地。
不过这好像也是一条思路?朱凝儿的话倒是提醒了叶行远,从高华君身上打不开缺口,或许从他父母身上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就比如说,如果愚叟直接开口对高华君说“你将代表‘孝’的五德信物‘交’给这几个外乡人”,高华君会不会就欣然同意?
这时候李夫人也眼睛一亮,笑道:“朱小姐的话倒是提醒了我,此处乃是高华君死后理想之界,但因为其后母的存在,显然还是不够完美。以他的仁孝,自然不可能起意去害他后母,但我们要是能够想想办法,帮他消除了隐患,是不是得他认可的路子?”
这想法与叶行远一拍即合,当然他们不可能采取杀人灭口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具体的行动计划,还得从长计议。;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