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唐玄宗李隆基听取了杨国忠的意见,也表示了一下,但也仅此而已,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梨树文学网 {首发}
对于唐玄宗李隆基的不作为,宰相杨国忠是既恼怒又无可奈何。在他看来,李隆基已经成功让安禄山那厮洗了脑,好话根本听不懂了。在那个**时代,君主的意志高于一切,杨国忠是再大的本事,也越不过李隆基这道坎儿。是如此,杨国忠只能认怂,看来短时间内,小报告是扳不倒安禄山那厮的,要想对付那厮,老一套不行了,要另辟蹊径,抓住那厮的要害。
作为政治的对手,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杨国忠盘算了一下自己的势力,发现自己占有绝对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但是,安禄山也并不是完全处于劣势,在某些关键的方面占有优势,有一点他安禄山差得远,那是地盘。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有广阔的地域,强大的兵力组成,而自己能抓到手里的唯有一个剑南节度使。无论是从军事实力,还是从对朝廷的重要程度来看,自己都不是安禄山的对手。政治是靠实力说话的,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自己的话语权无疑受到了挑战。
看来,为了对付安禄山,掌握绝对的主动权,是扩张一下自己地盘的时候了。
想到扩张地盘,要拿到军队的指挥权,然而,杨国忠高居相位,掌控全局,当一个控制地方的节度使是不可能的,这让他很头疼。
当时,因为国家的实力强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大唐朝廷实行了外重内轻的政策,年深日久,朝廷掌握的府兵形同虚设,有战斗力的军队都控制在藩镇手。朝廷的军队不能指望,于是,杨国忠思考了对策,为了对付安禄山,最现实的办法,还是从现有的节度使发展一个同盟军。
作为最有名的将军,高仙芝是最好的人选,可惜的是,当初自己下手太狠,没有考虑到今天。而作为安西节度使的继任者,封常清是一个很好的人选,但此人性格孤傲,考虑问题周详,也不是最佳人选。杨国忠否定了一个有一个人选,最终选择了陇右节度使哥舒翰。
陇右节度使和范阳节度使并驾齐驱,掌控朝廷东北和西北的边防,都是当时地盘最大,实力最强的节度使之一。但实事求是的说,陇右的精兵不如范阳。
虽然陇右节度使的实力相对弱小,但这并不能阻挡哥舒翰建功立业。在夺取石堡城以后,哥舒翰再接再厉,又做了一件大事,是派兵夺取了黄河九曲。
哦,应该是收复了黄河九曲。
黄河九曲是今天青海黄河游的s形区域一块丰美的牧场和粮食产区。
黄河九曲很有名,原本是大唐朝廷的实际控制地区,因为面临着强大的吐蕃王朝,大唐朝廷在此地驻有重兵。
这块土地肥美,吐蕃人觊觎很久了,屡次兴兵夺占,都让唐军一脚扪回去了。
吐蕃人无奈,在战场得不到的,在谈判桌争取。在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时,吐蕃向老丈人,唐宗李显讨要“嫁妆”,点名要黄河九曲。
唐宗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武周以后复辟,以懦弱无能而著称。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唐宗李显如此懦弱,他手下的将领也是目光短浅的败家子儿。他们被和平蒙住了眼睛,以为金城公主和亲,两国成了儿女亲家,谁多谁少都没关系,大唐地大物博,给给吧。
他们没有想到,世界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国与国之间,没有什么任何的温情脉脉,唯有利益在决定着和平或战争的走向。
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带走了原本属于国家的大片领土,按照现在的标准,这是一个很乌龙的举动,足够愚蠢的,可怕程度甚至超过了丧权辱国的条约。然而,让人扼腕的是,现在还有史学家拍马屁,称之为这是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的伟大举措。
是如此,黄河九曲被当成嫁妆送给了吐蕃赞普。吐蕃军队欢天喜地的接过了这块肥美的土地,唐军撤退到青海东部。然而,地球人都知道,吐蕃王朝是一个极具侵略性的军事集团,扩张领土是吐蕃贵族不变的国策。很快,唐朝和吐蕃的蜜月期结束了,战争在青藏高原燃烧,黄河九曲成为吐蕃军队进攻唐朝的出发阵地和军事堡垒。
哥舒翰是颇有眼光的军事家,他意识到黄河九曲对唐军的战略意义,认为固守青海,必须占有石堡城,稳定石堡城则必须要要夺取黄河九曲。
哥舒翰很快采取了军事行动,多路大军攻击前进。
在石堡城之战,哥舒翰领教了吐蕃军队可怕的战斗力,以为夺取黄河九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一定会付出重大的牺牲。然而,让他意外的是,唐军的攻击很顺利,吐蕃军队一触即溃,很快,黄河九曲回到唐军之手。
胜利的战报传到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大喜过望。
实事求是的说,李隆基是国历史颇具开拓精神的帝王,虽然现在老了,变得昏聩,但对于领土的野心,依然是一团燃烧的烈火。
哥舒翰在战争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绝对不弱于任何名将,而有价值的人向来是争取的对象,杨国忠将目标对准他不足为了。
然而,世有才能的人很多,但对于有才能的争取,必须有一个政治立场问题,道不同不相为谋。杨国忠选择哥舒翰,因为哥舒翰不仅战功卓著,更重要的是,哥舒翰与安禄山有很深的矛盾。
按照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杨国忠必然会选择哥舒翰。
因为阿布思的原因,哥舒翰和安禄山闹得很僵。后来,哥舒翰因为地域的原因,又和安禄山的哥哥安思顺闹起了矛盾。矛盾还不小,这个官司甚至打到了朝廷,以至于满朝都在议论。
在这里说一说安思顺吧,实事求是的说,安思顺是一个很有历史影响的人物。安思顺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朝廷的提拔,先后担任河西军朔方军节度使,执掌一方权柄,乃名副其实的国家干臣。
三个边关大佬狗咬狗的消息终于传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耳朵里,这让他左右为难。
安禄山是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这不用说了,安思顺为人忠厚,稳重,也“深得朕心!”哥舒翰大器晚成,有大功于国家,自然不能冷落。对于三个小弟的矛盾,唐玄宗李隆基束手无策,简直都要急蒙了。
经过了一番思索,唐玄宗李隆基想了一个很雷人的办法,对三人说道“你们三个小子烧香吧,结拜成异姓兄弟!”
作为朝廷的老大,应该时刻提放着武将们拉帮结派。这是历代统治者的铁律,是在现代,各大军区司令员经常对调,你以为那是心血来潮么!对于一个大家都在极力避免的事,唐玄宗李隆基竟然鼓励,这很让人瞠目结舌了。
不过,你能指望一个古稀老人有什么高明主意!
尽管李隆基得提议很乌龙,但是,那是圣旨,违抗不得的。于是,三个江湖大佬苦瓜着脸见面了,点起了三炷香,三个脑袋“咣当”一声磕到地,在关公老爷面前立下誓言,从此结成异姓兄弟。
然而,结义必须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目标,人为的搞在一起,注定不会长久。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结义兄弟”的标签并没有改变问题的实质,哥舒翰与安禄山兄弟依然暗战,逮着机会互相拆台,谁也不让着谁。
唐玄宗李隆基看在眼急在心里,又想了一个办法,让最信任的太监总管高力士出面,摆了一桌酒,同时邀请了三位节度使出席,希望这桌酒能化解三人之间的恩怨。
高力士代表着谁,大家都心照不宣,因此,不能不给面子,酒席的气氛一度向着和解的方向发展。
安禄山先端起了酒杯,很有诚意的对哥舒翰说道“我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兄长的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这么算起来,大家都具有同一血统,没有理由不和睦相处。”
哥舒翰感受到了安禄山的真诚,感叹的回应道“古人云‘狐向窟嗥不祥,为其忘本故也。’兄既见爱,敢不尽心!”
哥舒翰引用的是一句谚语,意思是狐狸对着自己的洞窟嗥叫是不祥的兆头,是因为忘本引起的。以此隐喻同族兄弟之间不应该同类相残,以后大家要和和气气的,共同发财才是。
哥舒翰说完,有些洋洋自得,等着安禄山狠狠夸自己一顿,然而,他错了,错得很离谱。安禄山勃然大怒,大声骂道“突厥狗,你竟然如此嚣张!”
哥舒翰质彬彬,但他忘了安禄山没有化,没化真是太可怕了,没化的安禄山压根没有听懂哥舒翰的意思,他只清晰地听懂一个“狐”字。
安禄山是是胡人,因此对具有贬义的“胡”字很敏感,以为此“狐”即彼“胡”,哥舒翰在敲打自己。
哥舒翰原本是恭维,热脸蛋却贴在冷屁股。听到安禄山口出不逊,一股火“蹭”的冒起来,正要假以颜色,却被高力士一个眼色给制止了。
哥舒翰没办法不给高力士面子,这口气咽不下去,只好顺势装醉,离席而去。
李隆基得好心成了驴肝肺,酒席不欢而散,这下子,梁子结得更深了,以至于李隆基也只有听之任之。
哥舒翰和安禄山兄弟仇深似海,人人皆知,杨国忠当然更清楚其的关节,因此决定加以利用。
杨国忠马约见哥舒翰,几句话聊到了正题,双方一拍即合,结成了共同应对敌人的同盟。
杨国忠掌控着国家的政治资源,对哥舒翰照顾有加,不久,哥舒翰兼任河西节度使。不仅如此,杨国忠爱屋及乌,鼓动唐玄宗李隆基下达诏令,送给哥舒翰2500个军官委任状,让他可以自由提拔任命级将领。
又过了一段时间,经过杨国忠的大力鼓吹,唐玄宗李隆基晋封哥舒翰为西平郡王。
这是大唐朝廷异性将帅受封的第二个王,前代没有先例。功勋卓著的魏征李绩李靖等人都没有得到这样的待遇。
请原谅,我读的书太少,在我的记忆里,一个王朝在出生和生命的晚期,才会大肆分封异姓王。异姓王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这是不是预示着大唐朝廷已经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
不要跟我说太平天国那是一个野蛮的政治怪胎。其统治阶层是一群疯子,根本不具有正常的人类思维,那些造反派在出生到死亡都在不停的制造着王爷。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