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这一年的日子特别难过。
尽管皇太极成功的转移了矛盾,将满人权贵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范文程等汉人的身上,巧妙的躲过了自身的失误,不过大清国存在的困难实实在在,而且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从崇祯十七年,也就是瑞元元年开始,大明朝廷逐渐封锁辽东和辽南,禁止与大清国的互市,到了瑞元二年,辽东之战之后,大明朝廷更是全面封锁了辽东和辽南,任何的货物都不可能进入到大清国了,瑞元三年底的丰镇之战,让草原的局势也出现巨大的变化,不少的草原部落明确表示效忠大明朝廷,直接或者间接脱离大清国,包括察哈尔部落在内的草原部落,都断绝了与大清国的联系。
随之是蒙八旗的凋落,除开少数一些坚决臣服和支持大清国的草原部落,不少草原部落都逐渐的将蒙八旗之中自身部落的军士撤回来了,这让大清国二十四旗并举的局面,几乎是荡然无存了。
其实在这之前,汉八旗已经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辽东之战,汉八旗几乎损失殆尽,就算是皇太极下令从汉人之中招募军士补充到汉八旗之中,速度也是不够的,毕竟那些寻常的汉人百姓,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精锐的军士。
满人对汉人的压迫,导致汉八旗也出现动摇,完全没有了士气,估计这些勉强凑起来的汉八旗,到了战场上面,甚至会反戈一击。
更大的困难,来自于物资的极度匮乏。
大清国成立的时候,国力是强盛的,那个时候大清国几乎控制了整个的辽东和辽南。依托从关内的大肆劫掠,以及草原部落的帮助,集聚了大量的钱财。而且大清国还随时可以劫掠朝鲜,满足自身的需要。
不过随着郑家军的崛起。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之后八旗军好几次惨败给郑家军,让大清国的供给出现了暂时的困难,而郑勋睿登基出任大明皇帝之后,大清国的日子愈发变得困难,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辽东之战以及丰镇之战,包括陆续出现的排斥汉人的风潮满人权贵的异动,让皇太极无法将全部的精力集中到民生方面。而维持一个国家运转的,主要就是农业了,这方面皇太极更是没有特别重视。
以前范文程时常在这方面提醒皇太极,甚至帮助皇太极做了很多稳定农业生产的事情,现在没有谁会帮助皇太极了。
皇太极的身边几乎都是满人权贵,这些满人权贵征伐厮杀是有着很强的能力的,凡是在管理农业方面的事宜的时候,就没有多少的主意了,有些满人权贵甚至是瞧不起农业生产的,因为满人的祖先主要依靠的是狩猎。”
济尔哈朗说的办法的确可行,只要大清国的亲王都带头了,其余的郡王贝勒贝子等满人权贵,自然也要跟着做的。
可皇太极知道这样做的后果。
满人权贵对他皇太极已经有了很大的不满意,特别是在他皇太极出手教训多尔衮,以及将满八旗镶白旗划归豪格指挥之后,这种不满逐渐的显露出来。
皇太极知道自己年纪大了,精力大不如以前,而且八旗军连续遭遇败绩,他的威望在逐步的降低,这个时候若是动了满人权贵的利益,怕是真的要引发一场大祸了。
皇太极轻轻摇头,显然是否决了济尔哈朗的这个提议。
皇太极内心很清楚,大明皇上郑勋睿不一定会同意这样的交换方式,人家大可举兵攻打沈阳,在大清国遭遇到内外交困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和大清国做什么交易了。
大政殿陷入到沉默之中。
离开大政殿,济尔哈朗骑马朝着府邸而去。
济尔哈朗是大清国排名第二的亲王,大可以乘坐轿子,不过他还是保持了骑马的风格,如此低调一些,也能够让自己保持旺盛的精力。
济尔哈朗身边围着不少的亲兵,他们跟着骑马,将济尔哈朗牢牢的围在中间。
大政殿距离济尔哈朗的府邸有四里地左右,骑马也就是一小会的时间。
一支响箭射来的时候,济尔哈朗右前方不远处一名亲兵发出了惨叫声。
的亲兵迅速围住了济尔哈朗,一部分的亲兵张弓搭箭,紧张的看着四周,一部分的亲兵开始在四周搜寻。
居然有人想着暗算大清国的亲王,而且是皇太极最为信任的亲王,这件事情让人难以置信,济尔哈朗也是稍稍愣了一下。
这里是一条巷子,地形有些复杂,杀手射箭之后,能够很快的躲藏起来,济尔哈朗不可能逐家逐户的去搜索,而且这里居住着不少的满人权贵。
就在亲兵将济尔哈朗护送回了府邸,皇太极的圣旨到了。
这一次是皇太极的口谕,皇太极得知有人居然敢于行刺济尔哈朗,大为火光,要求刑部严查,就是将沈阳翻个底朝天,也要搜查出来凶手。
济尔哈朗稍稍思索一番立刻发现事情不对,这里面有疑问的地方太多了,既然是想着刺杀他济尔哈朗,那么怎么可能仅仅射一箭就没有后续了,再说刺杀的地点在巷子口,是满人权贵居住的地方,更加稀奇的是,亲兵居然没有找到射箭之人。
济尔哈朗仔细看过被射中的亲兵,右臂中箭,弓箭是八旗军常用的那种。
思前想后,济尔哈朗觉得事情不对,他准备马上前往大政殿,禀报皇太极,阻止皇太极在沈阳展开大规模的排查,他济尔哈朗没有吃亏,亲兵也就是伤了胳膊,没有必要如此的大动干戈,说不定如此大动干戈,正好是误入了圈套之中。未完待续。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