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白旗和镶白旗最为精锐的一万骑兵被明军全局歼灭,豫亲王多铎丧命,此事在大清国引发了巨大的震荡,辽东之战的时候,饶余郡王阿巴泰战死,就曾经在大清国引发了不小的波动,此番丧命的是多铎,大清国五大亲王之一,满人权贵的最高层了,这样的结局让,满人权贵是无法接受的。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这句话曾经是满人权贵的骄傲,满八旗的骑兵是天下无敌的,可是血淋淋的事实摆在了面前,多铎率领的最为精锐的一万骑兵,全部覆灭,被明军彻底打败了。
作战总是有胜有负,一次的失败不算什么,但是八旗军与明军也就是以前的郑家军交战这么多次,没有一次获取胜利,这就让人受不了了。
受最大打击的是皇太极,最为大清国的皇帝,皇太极时时刻刻都想着让大清国强大起来,这个目标曾经是那么的真切,以至于皇太极都能够看见和摸到了,可是转瞬之间,郑家军的崛起,让这个目标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
皇太极感受到了巨大的危险,他要想法设法让大清国快速的强大,躲避来自于大明朝廷的进攻和围剿,此番派遣多铎入关劫掠,也是想着让大明朝廷头疼边关,甚至调集大量的兵力前往大同宣府榆林甚至是宁夏等地驻防的。
没有想到这样的决定,招致的是更加惨痛的失败。
多铎丧命,皇太极伤心,看不到大清国的未来,皇太极更加的焦虑。
比皇太极更加伤心的是睿亲王多尔衮。
亲弟弟就这样走了,多尔衮无法接受。他与多铎的关系亲密无间,被誉为刺头的多铎,也就听他这个哥哥的。尽管说多尔衮仅仅比多铎大两岁,不客气的说。在多铎的心目中,他多尔衮的地位完全超过了皇太极。
多尔衮伤心欲绝,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万最为精锐的满八旗骑兵,会被明军全部剿灭,为什么骁勇的多铎没有能够撤离,尽管说明军骁勇,但也不至于到那么厉害的程度。若是两军面对面厮杀,绝不会出现如此的情况。
多尔衮内心对皇太极的怨气无限增强,甚至对代善和济尔哈朗也有了不好的看法。
大清国的情况,多尔衮是清楚的,他不可能去挑战皇太极的权威,也不可能公开的与代善和济尔哈朗等人交恶,不过他有着自身的办法,发泄内心的怨气。。。”
多尔衮的分析和济尔哈朗的分析,皇太极听得非常仔细,可他一直都没有开口说话。
作为大清国的皇帝,皇太极看的很远,他已经从多尔衮的话语之中嗅出了绝大的危险和危机,是牵涉到大清国是否稳定的危机。其实多铎战败身亡的消息传到沈阳之后,皇太极早就思索过,他也曾经产生了和多尔衮一样的怀疑,可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之后,他认为是自身的计谋被大明皇上郑勋睿识破了,于是郑勋睿提前做好了安排。
皇太极已经将那个从未谋面年龄比他小了几乎一半的大明皇上郑勋睿视为了魔鬼。
但这样的理由是无法说出来的,不仅仅是多尔衮等人不可能理解,所有的满人以及满人权贵也不可能理解。
诸多的满人会产生于多尔衮一样的想法,他们会认为情报泄露出去了。
如此满人权贵一定会要求追查到底,可真正知道这个情报的,就是在大政殿的这三人,不过这三人是不可能被怀疑的。
皇太极经历过权力的斗争,他知道如此重大的问题,若是长时间查不出来,必将导致谣言满天飞,而谣言的走向很有可能会波及他身上,因为多尔衮多铎以及阿济格三人组成的小团体,已经让他皇太极不舒服,一年多之前处理硕脱与阿达礼,就是警告多尔衮等人。
这样的猜忌决不能够出现,若是出现了,那么大清国将处于分崩离析之中,恐怕不需要大明朝廷出兵,自己就开始大规模的内讧了。
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些,皇太极轻易不会开口说话。
尽管是大清国的皇帝,尽管身处至高无上的地位,可是皇太极不是为所欲为的,他必须要顾及满人权贵的感受,就好比说大明皇帝必须要照顾到读书人和士大夫的想法一样。
但是皇太极必须给一个明确的说法,或者是明确的意见。
其实多尔衮开口说出来诸多怀疑的时候,皇太极就想到了一个人,除开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还有一个人知道此事,只是不知道具体的细节,那就是范文程。
皇太极曾经给范文程说过此事,他相信范文程不会泄露出去,更不会给其他人说,因为那一次他与范文程的交谈,重点并非是出兵劫掠关内的事情,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
可是事情到了这一步了,为了能够稳住大清国,为了能够让满人权贵的怨气有地方发泄,不至于伤及到他皇太极和皇权,那就只有牺牲范文程了。
皇太极为自己的想法可悲,同时,他对多尔衮的看法也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若说以前他认为多尔衮是骁勇的,只是有些居功自傲,现在看多尔衮,就认为多尔衮很有可能是威胁到他皇位的最大对手,想想也是,多尔衮在大清国的威望如日中天,不亚于当年的代善,而且多尔衮有着众多的支持者,力量不是一般的强大。
当然皇太极相信多尔衮不敢造反,可一旦他皇太极故去了,多尔衮会怎么做,这谁敢保证。
猜忌的种子一旦种下了,其成长的过程就是可怕的。
睿智的皇太极也不能够例外。未完待续。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