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狗地主》这个节目,也许有读者以为是虚构的,其实不然。那是个真实的故事,它是以何龙飞祖父为原型,经过艺术再加工而形成的微型剧本。在第十一章里,何龙飞与刘向东在开学的第一天,就打了一架。如果你仔细揣摩,你就会发觉,抄起板凳砸向刘老财头上的那个人,他的个性与何龙飞是何等的相似。那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何龙飞的爸爸。砸向刘老财那板凳,让老财主命归黄泉了。为此,何龙飞的爸爸被投进了县大牢,后来解放军解放了县城,他爸爸就参加了解放军。
大院的孩子们,在育鹏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过程,是他们人生长河中的永恒,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育鹏小学是部队的子弟学校,在507工区场站也就存在了几年的时间。县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整合教育资源,由县里和部队共同出资,在隔壁的三道沟村的村办小学基础上,建立了一所全日制小学,校名叫做三道沟小学。其实学校的师资力量并不雄厚,只有几名专职教师,剩下的都是民师。那时文化大革命初始,虽然提出的口号是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的下一代,但是“红”字是摆在第一位的,为此,村里还专门在学校派驻了贫下中农代表。
育鹏并到三道沟后,王新明他们班级的四十几个同学,与三道沟学校的那个班级的学生打乱后从新编的班,四十几人被一分为二,成了两个兄弟班级。王新明、刘向东与马燕仍然还在一个班,所在班级是一班。大小国庆因为同名,点名时不好区分,大国庆就与王新明他们同在一个班了。曹老师也跟着学生到了三道沟小学,她依然是王新明的班主任,担任新的班主任后,她首先把班委会成立了起来。班长和学习委员还是由王新明和马燕分别担任,劳动委员有原来三道沟的陈忠虎来当,文艺委员也是三道沟的林淑明,体育委员则是育鹏来的高健。
三道沟小学离大院很近,就在场站大门岗西边下坡处不到200米远。小学的北面,是一条路基高高的军用铁路专线,学校的地势显得很低洼。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流经小学的门口,而后又通过铁路桥下,流向远方。
到了新的学校,很快遇到了第一次劳动,栽树。
那天下午天很热,栽树的地方不远,就在学校门前的那条小河的边上。与其说是栽树,倒不如是插树,插的是引进的新品种,据说是从加舀大来的。
那时候差不多的人都会背“老三篇”, 其中有一篇叫做《纪念白求恩》。说的是国际**战士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救治八路军伤病员,在做手术的时候,不小心划破了手指,受到感染而不幸牺牲的事情。**在这篇文章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每一个党员向他学习。所以白求恩的名字,在中国是家喻户晓。
同学们知道,今天插的树苗来自白求恩故乡,都感到很亲切,是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好时机。插树是在住校的贫下中农代表指导下进行的,这个代表姓田,大家都称呼他田老师。这个田老师为人和蔼,同学们都很敬重他。只见他手持一把专门剪枝的铁剪子,把杨树条子剪成一眨长,而且在每个枝子上都留有芽眼,以确保栽下去芽眼能发出芽来。他把剪好的枝条分发给每位同学,并认真讲解插枝的技术要领,还亲自做了示范。
“孩子们,学校是教书的场所,更是育人的好地方。”他手里舀着一颗待插的枝条,接着说道:“你们就如同这颗树苗,我们现在把它插在这里,经过精心的栽培修剪、浇灌施肥,将来它就会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建建设的栋梁。”
同学们感悟到了田老师的教诲,听似平淡却寓意深刻。他们按照老师传授的方法,认真细致地插好每一颗,干得挺带劲儿的。人多力量大,在田老师的带领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劳动,所有的树苗都插好了。
“真渴啊,来时忘记带水。”王新明感到口渴难耐。
“就喝这小河里的水,很解渴的。”陈忠虎带头喝起了起来。
“这水能喝吗?看上去一点儿不清。”王新明怀疑地问。
“能喝,我们从小就是喝这河水长大的。”林淑明
爱之扁舟最新章节第十七章暗潮涌动地址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