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和戴斌的学校并不是在同一个城市里,当李建国送戴斌上火车的时候,两个结下深厚情谊的年轻人不禁拥抱在一起,他们是意气风发的,未来对他们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光明,相互叮嘱着一定要保持书信来往,让友谊长存。
两年学校的生活让戴斌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也正是在学校开始,他的人生开始显示出一种扶摇直上的态势。
先是因为刚刚高考恢复,大部分考进来的学生都是下放知青,甚至有的都结婚生子了,应届毕业生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戴斌一种优势就显现出来,那些下放知青以多半超过了团员的年龄,而戴斌与那些应届毕业生相比,有多了当代课教师的组织经验,进了学校没多久,戴斌就被选到校团委任团委干部。虽然学生的团员很少,但团委这个机构在学校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戴斌有了许多与老师甚至学校领导接触的机会。
农村的孩子一是勤奋,而是肯吃苦吃亏,这些良好的品质让戴斌周围的人都喜欢上他,年轻的戴斌在学校里有着高涨的动力,一方面是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上课认真听讲,去图书馆寻找书籍,另一方面积极办好团委和老师的下达的工作任务,每天像个陀螺一样的转动,生活的非常充实。
但戴斌也有戴斌的苦恼,高考刚刚恢复,像他这样真正从农村考上的农村青年很少,绝大部分是下放知青和城市里的应届毕业生,从生活上与周围的同学相比,无疑戴斌是很清贫的。他坚持不让家里给他寄多少钱,尽量只花学校里发的补助,因为没有钱花,周日也很少与同学一起出去玩,这方面,让他与周围的同学很难有业余生活的沟通。而穿着上的寒酸,也让他有着一些自卑的感觉,所以一定程度上他对学习和工作的投入也是躲避着与别的同学的交往,他也羡慕一些同学暗地里和女生谈恋爱,但是一想到恋爱所需要花的钱他就望而止步,再说见了城里女同学的打扮,再看看自己衣着的寒酸,这种对异性的朦胧感觉常常刚刚有些苗头就被抑制下去。那个时候,也没什么御姐、正太之说,戴斌的年龄与别的同学比起来,算是小的,女同学也不把这个团干部作为恋爱对象来考虑,多半在团组织的活动中开开这个小弟弟的玩笑而已。
学校的生活慢慢滋养着戴斌,这种滋养犹如温吞水一般,来的缓慢让人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大的变化,渐渐的,戴斌会习惯把衬衣扎在裤子里,会习惯晚上去卫生间漱口,会习惯梳理一个三七开的分头,这种变化在学校里并不让戴斌觉得惊讶,他只是潜意识的向身边的同学靠拢一些生活习惯,可当他放寒假回到刘村的时候,才惊讶的发现自己开始与农村的生活有些脱离了,戴斌的家人也发现了这一点,但都回避去讨论这个话题,因为这是一个必然,当农村的孩子考取学校后就是一个城市人了,他应该有他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但骨子里呢,城市人还是觉得农村来的人还是农村人。寒假结束后,戴斌回到学校,那种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又有了明显的感觉,这种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蜕变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免有着痛苦。
刚开始的时候,寝室里的高谈阔论往往没有戴斌发言的机会,因为这些知青们谈的小说、谈的电影、谈的思想,戴斌都从没有机会接触过,当他们之间往往为一些小说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找戴斌支援的时候,戴斌往往顾左右而言它,因为他根本不知道,那个时候,思想的桎梏已经稍稍打开,在思想上一贯属于先锋的学校尤为如此,学生们充满朝气,对一切都感到兴奋,城市里的学生往往占有的资源比较多,新的电影在城市里先上映,新的小说能通过各种途径能找到,这些都让戴斌羡慕,因此,戴斌犹如海绵一般,努力的学习着,一方面他努力学习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在学校最容易找到的教材,他无法在其他方面超越城市学生,但他可以熟练引用一些马列毛的理论,在团的工作中让人刮目相看,可以满足他一些小小的自尊,另一方面,他按照李建国父亲的教诲,认真学习着专业知识,这将是他以后在城市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本。
农村学生在城市学生面前那种社会地位的自卑,往往有两种后果,一种是继续的自卑,在城市学生面前唯唯诺诺,或者是敬而远之。一种却将这种自卑化作动力,提高自己,去超越,去融入,戴斌,无疑是属于后面的这一种。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