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分娩过程的录像
妇产科课程《妊娠与分娩》的章节学完了,老师说今晚看教学片,同学们怀了期待,吃过晚饭,早早来到放映室。
平时在课堂上学了很多的术语、机理,在这种名词大轰炸下,好像自己知道得很多了,可是真要准确、有条理地复述出来,却又深感不易。老师说这是因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光纸上谈兵就会流于空洞平泛,形象不鲜明,印象不深刻。老师要我们多参照具体物,如教学模型、表格、挂图,反复习之,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深入熟练。而所有这一切,都莫过于教学电影真实、直观。我们当然欢迎这样轻松自然、能激发强烈好奇心的教学形式,可惜这样的电影太少,可以观摩的机会不多,每遇机会,同学们便会格外珍惜,不肯错过每一场、每一个小小的细节。
放映开始,灯光黑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银幕,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电影里解说员的女声抑扬顿挫,时而夹着音乐声发出。每当解说停止,音乐便会更加响亮,这时画面上的内容往往进入了舒缓期,就像高山流水般地顺畅而过,不需重点解说了。
影片自产前检查、产前准备开始,进入分娩发动、阵痛、破水、宫口扩大、胎头露出,最后胎儿娩出,一个完整的分娩过程呈现在眼前。随着婴儿洪亮的啼哭声,我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啊,生下了,一个婴儿终于安全地降生了!此时新生儿的哭声再也不像我们平时听到的哭声那么刺耳,而似乎是报喜,是一曲生命的礼赞!以前我怎么也不敢想像,一个生命的孔道如此之小,它怎么能容纳头大肩肥的婴儿娩出呢?妇产科老师解释说,***壁是一个肌性管道,弹性极好,分娩前在激素作用下不断肥厚,充实它的疏松结缔组织,一旦分娩发动,阴壁便扩张变薄,在胎头的顶压下孔道比平时扩大很多倍,壁又变得极薄,这样便可以容纳胎儿娩出了。今天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我对这种孕产妇的生理变化的理论有了更直接的认识。造物主的设计多么奇妙,它能让生命出现不可思义的奇迹。母亲多么坚强,她忍着疼痛,冒着风险,在爱心和急切地要见到自己宝宝的感召下,缓慢地、坚实地让腹内生命一点点地露头,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直到让新生命呱呱坠地。人们赞美新生命的诞生,不仅仅是为了欢迎一个新成员的到来,也是因为见证了生命过程的美好而由衷地欢呼。
小生命被揩试干净,抱给躺在产床上满头大汗的母亲。母亲笑了,从她会心的微笑里,丝毫看不出她刚刚经历了一场倾力的迸发和叫喊。母亲的无私和母爱天性,分明都写在脸上,无需再多的语言来形容。婴儿的头被挤压变形,拉长的头顶上头发竖立,眯缝眼,皱着皮,新生婴儿里几乎没有美的,可在天下母亲的眼里,他们是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小尤物。美,不仅仅是静态的表象,还是存在于内心的感觉。
这是正常分娩。随后影片又介绍了一些病理产科的病例、难产的处理,如会阴侧切、产钳使用、剖腹产。画面上的助产士使劲向下按压着孕妇的肚子,我担心这会不会压坏胎儿啊?当生下来健康的胎儿时,我知道诀窍就在手法上,用力的大小、方向、持续时间、时机选择,这些都要慢慢体会,多多苦练,非一日之功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类还不至于脆弱到不经风霜。人有时娇嫩,有时却惊人地生命力顽强。
教学片里的剖腹产界定了严格的指征,它是自然分娩不能时的最后选择,是不得已的措施。这是正统学术派的观点,也是符合科学真理的观点,可是实际施行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利益驱动、人群心理,当医生迎合某些怕痛人士的要求并有意无意地推波助澜的时候,其趋势是逐渐放松了指征,剖腹产率越来越高了。母亲们不愿忍受分娩之痛,也就没有了痛后欢欣、苦尽甘来的感受。现在的人喜欢平淡、接受中庸,反映在分娩上医者与产妇都共同选择了无痛分娩、剖腹产。无痛分娩有麻药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剖腹产的胎儿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婴儿的智能和情商发育都要逊色一些,这就是平庸的代价。表面来看,胎儿的大脑没有压迫,脑组织岂不是没有损伤?而实际上挤压时的应激状态和激素分泌会有益于婴儿,其中的机理还有未为人知的地方,这就是生命的奇幻之处吧!
回到宿舍,却发现多了一位素不相识的来客,原来他是上铺沈鸿的同乡和中学同学,学工科的,实习路过,顺道来看望老同学来了。晚上无事,也便混在我们一起看了教学电影,回来大发感慨,原来你们医学生整天就学一些这样的东西,多么有趣!这位工科生很健谈,说起他们班上共有三个女生,一个深度近视,一个背微驼,一个矮胖墩,可在他们全班男生眼里,三个女生全都是天仙宝贝,男生们成了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即使想靠近上前与她们说一句话,也不是每个男生都有机会的,多么可怜!看到你们医学院,男生一半,女生一半,天然搭配,符合人性,哪怕随便拉出一个,也要比我们的工科宝贝不知强到哪里去了。你们都是有福之人,又时常杀鸡打鸭的,过着多么美滋滋的日子!
听了这位工科仁兄的话,我才知道自己生在福中不知福,原本平常的学习生活在他的眼里意是那么新奇,不觉有几分自得,有几分虚荣,过后又想,我的大学志愿就不包括医学,这不会是干一行厌一行的心理作怪吧?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