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126章 浅析帝王之术

本章节来自于 三国风云录 http://www.lishu123.com/11/11731/
    这其实并不难以理解。



    遥远的洪荒时期,人类只屈服于强者——能够射杀猎物,阻挡外族入侵的强者。因此,尊其为王,整个族内的女人认其索取,以此展现对他的臣服。



    后来,经过族与族之间不间断的战争爆发,终于有一个族强大到可以令其他所有族感到恐惧。这就是国家的雏形。



    秦朝时期,赢氏野心爆棚,想要全天下只有本族而再无其他族群。依靠商鞅之变,让军队人人奋勇争先,再有李斯之谋,让其他族群内部不稳,于是,天下终于为秦一统。



    通过这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无论是洪荒时期的强者,还是春秋时期的秦国,他们的王都害怕一种东西,那就是“架空”。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并不是单单指的人臣,更是指的君王。之所以君王要表现的深不可测,喜怒无常,就是害怕人臣找到自己的弱点,并依此为要挟,成为九千九百岁。



    这种心理,在历史上有一个独立名词——帝王之术。



    研究这种心理的集大成者,就是韩国贵公子韩非。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道家、兵家、儒家、墨家纷纷著书立说,文学界一派欣欣向荣。韩非亦不甘寂寞,口吃而手勤,以帝王眼光,写帝王心术,终成一代大家,为法家的代表人和奠基者。



    在《韩非子》中,韩非写的最多的,就是帝王如何驾驭群臣。在他看来,无非三条,即法、术、势。



    法者,法度也,为一国之本。这是国家的面子,君主的尊严,排位当然排在首要位置。



    势者,形势也,为一国之主所行。主要在于君王的德行,能明辨是非,判断好坏。



    而这一切的根基,都是建立在“术”上。



    术,又分几点,具体如下:



    用人之术。在韩非看来,用人,只能用能人,不能任用品德高尚,却百无一用之人。养一堆废物,只能误国,对国家没有任何益处。所谓“任人以事,存亡治乱之机也。无术以任人,无所任而不败。”



    选人之术。“人君之所任,非辩智则洁修也。”这句话的中心思想,便是选择智辩之士,迫不得已,可以选择修士。按照韩非的观点,智辩之士或许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如贪污受贿、任用私人,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他的本事足以遮盖他的缺点。因为,一个国家要想发展,要想强盛,是非“力”而不可为的。这个“力”,就是智辩之士的能力。



    而修士,一般来说,都是你在吃午饭,他刚起床洗脸的人。这样的人,只适合听其出谋划策,不能委任官职。



    而选人之术的根本,就是韩非的这句话:“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察端而观失,有过者罪,有能者得,故愚者不任事。”



    治吏之术。选择了能人之后,必须控制,这就是治吏之术的提出所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有言:“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这句话中,包含了两个方面:一,官吏遵循的升官法则,就是法律以及君王的意志。二,君王治理官吏的法则,也是法律以及君王的意志。



    韩非说:“明主治吏不治人。”也就是说,真正的英明之主,要懂得适当放权。



    平民面对的不是君王,在他们心中,君王就是一个符号,一个图腾,一个只能远观不可近看的荷莲。可官吏不同,小两口吵架打闹,婆媳不合,要找居委会解决。居委会解决无能,就要诉诸法律。在整个过程中,民众面对的就是这些官吏。



    因此,君王只要管好官吏,不必事事躬亲便可。



    为了给君王更象形的比喻,韩非又煞费苦心的举了几个例子:摇木:“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叶遍摇矣。”引纲:“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救火:“救火者,令吏挈壶瓮而走火,则一人之用也;操鞭箠指麾而趣使人,则制万夫。”



    最后,是治国之术。



    在韩非看来,无论是官还是吏,他们首先是一个人。而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因此,治国之术,首先是治人之术。而治人之术的根本,就是让他们看到利益,并授予他们这种利益。



    韩非指出:“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圆之木,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圆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括之道用也。虽有不恃隐括而有自直之箭、自圆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总而言之,韩非的主张是这样的:君主治国之术在于使臣子无人观测,治国方法的运用在于无从使臣子无从知晓;君主保持清静无为的态度,用隐蔽的方法察看臣子的过失,看见了好像没有看见,听见了好像没有听见,知道了好像不知道。知道臣子的言论以后,不加变更,用验证的方法来观察他们是否言行一致。每人官职只用一个人担当,不要使他们彼此通气,那么一切事物的真相就完全暴露出来了。君主要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行迹,藏埋自己的念头,使臣子无从探测;不表现自己的智慧,不表现自己的才能,使臣子无从估计。保守君主自己的意图而考核臣子是否与自己的想法一致,谨慎地握住权柄而牢固地掌握它。断绝臣子对权力的向往,破除臣子对权力的企图,不要让人产生夺位的想法。不谨慎地断绝欲望,不坚守病入道义的大门,篡权的像虎一样的奸臣就出现了,若不谨慎地办事,不掩盖真相,叛贼就将产生。奸臣们谋杀他们的君主取代君主,他手下的人莫不参与,所以称他们为猛虎。处于君主身边的奸臣,钻君主犯错误的空子,所以称他们为叛贼。只有驱散他们的党羽,收捕他们的余孽,封闭他们的家门,夺走他们的帮凶,国家才没有了猛虎。君主的权术大得不估量,深得不可探测,考察名与形是否一致,审查验证明法度,而对擅自行动的人就惩办,国家才没有叛贼。因此君主有五种雍塞:臣子封闭了君主消息;臣子控制了财产;臣子能培植党羽;臣子能私自施人恩德;臣子擅自发号施令。臣子封闭消息,君主就失去了权位;臣子控制财产,君主就失去了恩德;臣子发号施令,君主就失去了控制;臣子能私自施人恩德,君主就丧失了英明;臣子能培植私党,君主就失去了部下。这就是君主要独自专权,不能让臣子掌握权柄的原因。



    不厌其烦的说这么多,肯定有人想知道,为何研究帝王之术,就要说到韩非呢?



    很简单,身世。



    韩非者,韩国贵公子。



    通俗点说,韩非就是韩国贵族,贵族写的东西当然只有贵族才有发言权。秦始皇在看到韩非作品时,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叹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为何韩非能被始皇帝如此看重?因为他全篇的思想,就是帝王的思想。他的身份,注定了他的眼光,也注定了他的文字。一个写尽帝王思想的韩非,如何不让身为帝王的始皇帝倾心相悦?



    这也是他最后死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现在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永远会有一本退休领导人写的书。



    因此,孙策必须杀掉许贡。



    他害怕有朝一日会被江东士族架空,那自己的种种努力,就显得可笑而活该了。



    许贡是祭品,是孙策通往权利之路的祭品。???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闻风的小说三国风云录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三国风云录最新章节三国风云录全文阅读三国风云录5200三国风云录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闻风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