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113章 太史慈的发家史(上)

本章节来自于 三国风云录 http://www.lishu123.com/11/11731/
    太史慈要想把这件事办成,必须找到奏章,然后将奏章撕毁。



    这是一个危险的工作。



    其危险就危险在,把奏章毁了,就会得罪人。具体来说,会得罪省长。一个小小的在编公务员,得罪省长,自己可以揣摩后果。



    那时候,太史慈的年龄是二十一岁。



    可似乎,太史慈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危险,于是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来到了洛阳。



    时间赶得很巧,州吏还没来得及上奏朝廷。



    还没上奏,这事儿就好办了。



    前面说了,太史慈不仅长得帅,还很坏。



    他开始忽悠州吏:“兄弟,你这是打算上奏朝廷吗?”



    州吏见太史慈有奏曹史的官衔,有权利过问这种事,于是如实回答道:“是的,奉命上奏朝廷。”



    太史慈点点头:“这上奏朝廷,可是要顾及全面啊!你去把奏章拿来,我看看署名是否正确。”



    州吏也不加以怀疑,取出奏章,让太史慈查看。



    没想到,太史慈却看也未看,拿出刀指着奏章道:“给你一个选择题,一:我把奏章撕了。二:把你杀了。三:先把你杀了,然后再撕毁奏章。三道选择,给你喝掉一杯酒的时间,你选吧。”



    州吏哪见过一上来就要命的主儿?大喊道:“我滴妈呀”



    太史慈眼睛一横:“喊?喊也算时间!”



    毁掉奏章后,太史慈对着州吏拜道:“兄弟我此番来此,所做之事,只是替上级解忧,非是冲着你来。你不必感到害怕,也别留下后遗症。”说完,欲转身骑马离去。



    州吏痛哭道:“我滴妈呀!这可叫人咋活啊!你倒是痛快了,我还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八岁孩童,没了这份工作,怎么养他们?”



    太史慈见其悲伤如此,心中一软:“兄弟,你现在还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跟我浪迹天涯、策马奔腾,享受美好年华。一是回去领罪,家破人亡。”



    州吏咦了一声,奇怪道:“你都完成任务了,怎么不回去领功,却要浪迹天涯?”



    前面说了,似乎太史慈并没有意识到这份工作的危险度。



    似乎,也就是没有。



    换句话说,太史慈无比清醒的知道这份工作的危险度。



    听到州吏的疑问,太史慈干脆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兄弟我这件事办成跟办不成,都会受到谴责。办成了,得罪州府,州府能让我有好日子过?办不成,得罪郡县,郡县能让我有好日子过?这份工作,说白了,就是两头不讨好的工作,而且还没有三险一金、带薪休假的制度。成与不成,皆受责难。兄弟我并非不知,然而,既已受人之托,当定人之事,否则,大丈夫生于世间,又有何立身之本?”



    这番解说,可谓绝妙,可以说,二十一岁的太史慈,已经把官场文化看透了。不禁想到,闻风(也就是鄙人)今龄虚长于太史慈,竟然连官场还未踏入,更别说摸清官场文化了,惭愧,惭愧。



    为了避免让家庭(还有母亲)受到州府的摧残,太史慈决定,去辽东。



    在古人看来,一人做事一人当,既然是我太史慈得罪你了,有什么事就找我太史慈,别想着祸害家人。



    果然,州府拿他没办法,也就慢慢的不再想着报复。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一个人听说了太史慈的事迹,并认同了太史慈的做法。



    这个人,就是孔融。



    为了获得太史慈这个人才,孔融不仅仅逢人便说太史慈的好话,更是煞费苦心的让人给太史慈的母亲送钱、送吃的、送喝的。



    就这样,孔融的良苦用心感动了太史慈的母亲。



    在一次探亲假的时间中,太史慈的母亲拉住儿子的手,情真意切的对他说道:“孔北海与你虽未曾相识,然,却欣赏你的为人。自你出走之后,阿母之所以过得尚可,就是因为孔北海的救济。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应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今,北海为恶人所困,你当前去解救,以报北海恩情之万一。”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三观正确与否,跟家庭因素有着莫大的关系。



    浅显的道理之所以浅显,不是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而是因为大部分人只会去说,不会去做。



    太史慈有一个合格的母亲,他支持儿子所有的行为,只要在道德、法律允许之内。



    在家待了三天,太史慈便再一次告别母亲,骑马前去解围孔融。



    此时的孔融被围困于都昌,黄巾军的军队还未大规模集合。因此,太史慈凭借这个时间差,左冲右突,来到了都昌城内。



    孔融见到太史慈大感意外,兴奋难耐的说道:“以为此生见不到英雄了!”



    太史慈没有废话,直接问道:“北海为何不突围?”



    孔融听言,打着哈哈:“突围什么的,最无聊了。我们还是安心等待外援吧。”



    孔融口中的外援,大概是没有的——很简单,因为他是北海相。



    关系捋一下是这样的:孔融就是本地的最高指挥官,要想有外援,必须求朝廷。可朝廷会给他外援吗?自然不会,因为他几乎把朝廷里的大小官员全都得罪完了。



    那么,他口中的“外援”又是谁?



    是我们的刘备先生。



    如果你还记得,此时的刘备正处于人生的昏暗期(还没到黑暗期),他十分需要一个名人的认可。



    可要想让刘备前来解围,大概也是不可能的——不消说刘备主动不主动的问题,单单黄巾军的军队,信使能不能突围出去,也是很难说的。更关键的是,这种九死一生基本等同于十死无生的活儿,大概也是没人肯干的。



    所以,孔融内心很着急。



    刚刚突围进来的太史慈还没喘口气,就说道:“北海如有此难,我太史慈必然竭尽全力为北海分忧解难!黎明之时,战马喂饱,铠甲洗净,我太史慈便突围请援!”



    孔融听闻,也很是激动,但毕竟没见识过太史慈的本事,加上人家刚来,便做这么危险的活儿,显得不地道,就说道:“子义不要多说,我孔北海如何能做出如此不义之事?”



    太史慈跪拜道:“家母为北海照顾,让我这个不孝子安身在外。如今北海有难,众人皆说不可突围,我若也认同这一观点,试问,北海留我何用?倘若用我一命而换北海全民,当为然也。事情紧急,望北海休在拖延!”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闻风的小说三国风云录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三国风云录最新章节三国风云录全文阅读三国风云录5200三国风云录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闻风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