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36章 盛名之下

本章节来自于 三国风云录 http://www.lishu123.com/11/11731/
    这件事的起因,就是因为刘备太想国泰民安,太想出名了。



    当一个人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对你不满,对你怀恨,想结果掉你。而此时的刘备就遇到了这种人,确切的说,应该是刘平。



    此人是当地一土财主,手里相当有钱。而有钱人对一个人不满的时候,那就不是泼漆这种小儿科的行为了,他们一般都是花钱黑你。所以,刘平打算找个杀手解决掉这个令人讨厌的本家——刘备。



    但,此事也恰好证明了两件事:一,刘平不专业,二,杀手不专业。



    做为一直喜欢看黑帮电影的何朋利,印象里,找杀手杀人的都是那些眼光毒辣,心黑手狠的“钱帮大佬”。而找的杀手也都是沉默寡言,习惯用手说的人。



    但是,刘平找的这个杀手实在磨灭了何朋利的想象。



    此人找到刘备后,当然了,他手里没有狙击枪,也没有冷峻的面容,他必须当着刘备的面去解决刘备。却没想到,自己那颗本来冰冷的心,在刘备的一番话语后,竟然变得热血沸腾!



    何朋利不知道二人的聊天记录,但只看结果的时候,何朋利还是被深深震撼了。被杀手的弃暗投明,被刘备的口才,深深震撼了,深深的!



    但是,但是!何朋利还是能够多少揣摩出,事后刘备同拜把子兄弟,关羽、张飞所说的话的。



    刘备:刚刚有杀手想杀掉我,跟我玩“荆轲刺秦”的把戏。



    关张:什么?大哥不害怕么?



    刘备:笑话,大哥我出生入死多年征战,可曾死去?所以,我并不害怕,倒颇有得意。



    关张:大哥何出此言?



    刘备:你们不知么?那我问问,谁是荆轲?



    关张:杀手啊!



    刘备:谁是秦王?



    关张:大哥啊!



    刘备:那么,秦王最后去做什么了?



    关张:统一六国啊!哦,晓得!!



    刘备笑而不语,静默的看着远方。



    刚刚真TM的危险啊,一句话有破绽,就会当地下工作者啊!我容易么我?



    可此时,还有一个人比刘备更不容易,因为他已经被围困了很久。多处求救无果的情况下,他听到了刘备这个名字,以及这个人的事迹。



    还有比他更傻的人吗?于是,他找到了一个敢于冒死突围,传达他信函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太史慈,让他冒死突围的人,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那个牛人、名人。你们应该猜出来了。没错,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孔融。



    之所以说他是个牛人是因为,他是每个读书人为之顶礼膜拜的偶像——孔子的第二十世玄孙。之所以说他是名人,是因为,他的确很出名,而且出名的年龄,还很小,很早。



    张爱玲小姐说:出名啊,要趁早。若按张小姐的要求看来,孔融完完全全超额完成了,因为他出名的年龄是四岁。



    四岁的何朋利,正在背诵十以内的数字,并且还是悲催的被老师罚站的背诵。当看到孔融事迹的时候,何朋利不得不感慨:同人不同命啊。



    而促使孔融出名的事件是一只梨,是的,只是单纯的一只梨。据说,一次家庭聚会上,四岁的孔融把盘子中最大的一只梨让给了自己的哥哥,因而被人称善。



    《三字经》便有:“融四岁,能让梨”的语句。何朋利也是从小百听不厌的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只是,随着年龄的成长,和阅历的增长,何朋利再看孔融的让梨,不仅会感到厌恶,也会感到不安。



    厌恶的原因,是因为何朋利由于出于强烈的对孔融的崇拜,仔细翻查了他的资料后,看到了他的身世,以及他那千古第一人的祖先——孔子。



    所以,何朋利不得不阴谋论的说:普通人认为,因为他孔融有一个伟大的祖先,所以他才会有这种行为。也就是说:普通人家的孩子是不存在这种行为的,即使存在,也不过是感谢私塾先生的教育而已,不会从此列入教科书,以供后世之人瞻仰。



    结论便是:名人之后的任何与年龄不符的行为,都是因为他是名人之后。这就好比中国的一句老话:虎父无犬子。同理,名人之后应该都是名人,或者,应该都是人杰,总之,都应该必须是出类拔萃的。



    据医学家言:人类的眼睛上都有一个无感地区,感觉不到光线,感觉不到色彩,因此这个区域,便称为“盲区”。



    统而言之,孔融的让梨也许不过是一时高兴,或者那天他哥哥正好把自己的玩具给他玩,再或者,他只是害怕若是自己拿了最大的,他的哥哥们打他。反正,在何朋利如今看来,这只是孩子的一种偶尔行为,或者被逼的。而这种偶尔行为被人们上升到某种道德行为,这显然不道德。



    但是,很明显的是,现在的孩子依然接受着“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不知道他们的老师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否一脸崇敬,指着自己的全体学生说:谦让,是每个人都要懂得的基本道德常识啊。



    写到这里,我不禁莞尔。在礼仪之邦,有着太多扭曲的教育,以及被这种教育教育出来的所谓的“精英”们。他们对教科书有着百分百的熟悉感,却对家人、朋友、事物有着百分百的陌生感。这类人,我们通常称为“高分低能”。



    而就孔融让梨的故事来讲,自诞生之日起,便横行中国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评判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常识的试金石。



    无聊吗?是的,相当无聊,然而,这就是日子。只是,何朋利想说的是,如果你的孩子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从而十分崇拜此人,建议您还是对他讲讲孔融的为人、处事。因为,只有在充分了解一个人成年以后做的事,才能具体评价或者根本就不值得评价他年少时所做的事情。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闻风的小说三国风云录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三国风云录最新章节三国风云录全文阅读三国风云录5200三国风云录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闻风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