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第148章 谈玉

本章节来自于 盗墓高手 http://www.lishu123.com/104/104023/
    我又随意翻了一些古‘玉’出来观看,发现这些古‘玉’各种纹饰的都有,比如商西周时期的云雷纹跟饕餮纹。.最快更新访问: 。

    ‘春’秋战国时期的谷纹,‘乳’钉纹;两汉时期的勾云纹,甚至连隋唐时期的飞天纹,我也在里面看到几块。

    而且这些古‘玉’的铸造方式也不一样,几乎是包罗了各个时代的东西,这些古‘玉’不仅形状奇特古怪,就连颜‘色’也是沁‘色’。

    从这些古‘玉’被水侵泡的时间来看最少也有五十年的历史,有些在水中被自然环境侵蚀,就会形成那种形成流动状的、深深浅浅的水渍纹。

    这些纹录是因为在地质及大气条件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细的潜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动,浸润、侵蚀着‘玉’的表面,就会形成那种水渍纹。

    中国人可以说历来对美‘玉’宠爱有加,仅从姓氏上来看,大凡王字偏旁的字都是各种美‘玉’,估计这类字少说数十,多则上百,可见人们对美‘玉’是多么的钟爱。

    至于诗歌中讴歌美‘玉’的那就数不胜数了,有“书中自有颜如‘玉’”,比拟美丽的;也有“钟鼓馔‘玉’不足贵”,显示富贵的,当然还有“守身如‘玉’”,寓意贞洁的,不一而足。

    美‘玉’可以把玩欣赏,收藏美‘玉’也是国人最乐意的,家有美‘玉’极其普遍。我曾听人说过有朋友以脖子说事,*十年代流行挂金项链,二十一世纪流行挂‘玉’器。

    有些爱‘玉’者,不仅脖子上挂着‘玉’牌,手腕上套着‘玉’珠,连皮带上也叮叮当当系着‘玉’器挂件。

    中国人收藏美‘玉’历史悠久,从挖掘的古时墓葬可见一斑。历来就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

    当年卞和抱着那块和氏璧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并不是为了以欺君之罪被砍掉的双脚,而是为了无人识‘玉’而悲哀。

    之后,区区一块和氏璧竟然可以等价‘交’换十五座城市,窃以为那句价值连城出典也就出在这块宝‘玉’上。

    杨子问我∶“那怎么辨别这些‘玉’器的真假或者赝品!”

    我笑着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听了后大概也就懂了。”

    说到古‘玉’的造假,某地有朋友看到一个古玩贩子从牛屁股里挖出一块和田‘玉’,包浆浑厚,宛若隔世。

    那朋友说,造假者把牛屁股开刀,把新‘玉’放进去,然后缝上,老牛耕地,经常摩擦,包浆加速形成,用这种方法一年等于一千年。

    至于其它坊间传说的手法则更多了,如用盐酸、油锅里煮等等,让人听了匪夷所思。

    “原来是这样啊!”杨子他们点点头。

    我继续说,古‘玉’断代吃不准,这种专业知识只可能极少数人掌握,俗称掌眼的,也就是博物馆几个‘玉’器专家能够把握。

    常人连真品都未把玩,不可能辨别真伪。因此,在收藏界就有买古‘玉’不如买新‘玉’一说。

    吃不准新老美‘玉’,干脆就买新的,再说新的总比旧的便宜,这是大多数收藏者的玩‘玉’观。

    即使新‘玉’,只要工艺‘精’湛,‘玉’料上乘,仍然大有收藏价值,市面上那些高仿的‘玉’器仍然受到收藏家的钟爱。

    当然,现代科技在不断发展,在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玉’器时,不如买些上等的和田‘玉’,奇货可居,或待价而沽。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珍贵美‘玉’,有人认为,价格只会涨不会跌的。因此又有了买新还不如买料一说。

    我拿起其中的一块‘玉’说∶“你们看到这块‘玉’上面的矿物颗粒残留物没有。”

    苏韵可跟老王摇摇头,表示看不到这块‘玉’上面的一些矿物颗粒残留物,我对他们说,鉴定古‘玉’有八法。

    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体上,或者包裹于织物中。在一定的温湿度和压力下,纤维及颜料脱落,牢牢地黏附于器物的表面。

    因此,我们的‘肉’眼虽然分辨不清楚,但是在放大镜下就能能看见红、蓝、绿等颜‘色’的织物纤维,经纬分明。

    某些植物根茎有无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陈代谢而分解的酸‘性’物质可以对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蚀,所以能够看到有清晰叠压关系的根须状印痕。

    古人有“灸‘玉’”习俗,烧过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着和渗入,呈点、面分布,往往很深入,无法消去。

    尤其是自然界的一些矿物有杀菌、驱虫、防腐的作用,古人以为它们有驱妖辟邪的功效,将它们置于墓葬和居所里。

    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铁矿朱砂雄黄等矿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过放大镜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缝隙中残留的矿物颗粒。

    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离子由表及里渐进、深入地渗入‘玉’器内部,颜‘色’绚烂夺目。据考古发现,距今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将大量的赤铁矿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审美的需要,将石灰岩制成的珠子染成红‘色’。

    我国战国和汉代的大型墓葬中,经常有大量的朱砂以及被朱砂染得鲜红的‘玉’器,如越王墓。

    而且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类和碳酸钙类矿物存在,它们可以以液态或者以固态的砾石形式存在并运动着。

    在空隙里聚集硅结板结,坚韧无比,即使是随水流进入空隙里的一块小石子也难以剔出,所以有些古‘玉’的表面经常会有些怎么也剔除不了的污垢。

    古时候随着钻具出现以来,古人使用的钻头基本是圆锥或菱形形状。由于是人力,所以压力小钻痕表现为往复相对平行的运动态势,出现不甚均匀的旋纹。

    而现代螺旋纹钻具因高速、匀速旋转则不会出现平行的钻痕。新石器时代以石治石时期,其钻痕与古代使用金属钻具的钻痕,有相似特征。

    总之,咱们鉴定和评估古‘玉’,既需要细微观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观,更要把握本质和整体的真实‘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

    我把书上的关于古‘玉’的知识口述了一遍,杨子他们几乎听着发懵了,也就随我一直讲,反正他们也听不懂。

    杨子说∶“这些古‘玉’竟然是真实的,可是什么人能同时拥有这么多不同时期的古‘玉’,手段也太逆天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生于十七世纪的小说盗墓高手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盗墓高手最新章节盗墓高手全文阅读盗墓高手5200盗墓高手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生于十七世纪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