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唐朝那些事儿 第九十三章【牛人】

本章节来自于 唐朝那些事儿 http://www.lishu123.com/103/103623/
    朱和尚和李二都被误读,李二是人造圣君,朱皇帝在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中被唾沫湮没。李二从文治武功方面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绝非圣君,历史形象和民间形象应该有不小差距。

    就连史书上记载晚年在唐俭面前杀野猪都被记载下来,可见撰史者的拍马屁的意识和水平已经不能用一般来形容了。总而言之一句话,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

    朱和尚当了皇帝,他的成功完全是**丝的奋斗励志楷模,但他照旧走不出历史的局限‘性’,照样在圈子里面兜来兜去,所谓老朱就像孙猴子,蹦跶再高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这个历史的魔咒到底是谁设立的?又想起黄炎培的历史周期论,历代牛人都走不出,现在依然不会。人‘性’使然也。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觉醒,从内心真正的觉醒(鲁迅说的那种觉醒)?

    还是哪句话,少数人的无耻绑架了多数人的无知,导演了奇葩中国这幕戏!想起王安石变法时候神宗同志面对大臣反对时候,神宗同志很不理解,这么利国利民的事情为神马反对,就问大臣文彦博。

    文同志是这样回答神宗同志的:“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个社会没法改变,我们的力量跟蚍蜉一样,既得利益集团就跟那百年老槐差不多,怎么斗?要么顺从,要么当炮灰,要么同流合污与狼共舞。兄弟们,继续上路。‘蒙’着眼睛!

    乖乖,人家升天他升官。

    牛吧?

    还有一点便是不贪。

    这也很要紧。

    俗话讲要当官要发财。那就赶紧准备棺材。

    这一点上裴矩那也是相当清醒。

    史书上介绍在炀帝大业后期,那高官贪污纳贿比比皆是。

    宇文述、裴蕴、虞世基个个都是大贪官。唯有裴矩那是一不参与派系争斗,这再一点就是清慎廉洁。

    《隋书》记载:“裴矩学涉经史,颇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诸古人,殆未之有。与闻政事,多历岁年,虽处危‘乱’之中。未亏廉谨之节,美矣。”

    这位牛人给我们教的第二招就是要不参与政治派系和政治斗争,为人低调、不得罪人,尽量处理好各种关系。即使是下属,也要卖乖狂捞政治资本。

    还有,就是做个清官。

    关键时候,保命啊。

    在官场裴矩第三个保命招数那就是见风使舵。原则要有,灵活的处事方式更显重要。见风使舵是个贬义词,是对一个人的负面评价。这一点大家伙都知道。是说一个人阳奉‘阴’违。根据形势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裴矩是一孤儿,从小在别人家里长大,他如果没有这种察言观‘色’的敏感嗅觉,早就挂了。如果不见风使舵灵活调整自己的处事之道。无根无基无权无势的裴矩如何在大隋朝廷跟这帮恶狼一般的人‘精’共舞?靠什么生存?面对隋炀帝这样刚愎自负的主子,劝谏是很危险的,丢命那也是常事。举个例子。大业十二年的时候。天下已经大‘乱’。

    隋炀帝杨广却一意孤行执意要巡幸江都,这劝谏的大臣那就多了去了。但隋炀帝面对劝谏那是一个字:杀!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当场被杨广下令拿下并在朝堂“杖杀之”。

    奉信郎崔民象以盗贼充斥。于东都建国‘门’上表谏,杨广大怒,先把这位崔大人下巴先卸下来,然后斩首。“先解其颐,然后斩之”至汜水,奉信郎王爱仁复上表请还西京,帝“斩之而行。”

    这位皇帝是真的铁了心地往南走。那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啊。面对这样的领导,你是坚持原则还是见风使舵?你为了自己的所谓的信念伏尸切谏而后千古留名?帮帮忙吧,我们都是凡人。这一个个的大臣被杀,裴矩有没有做出反应?

    他会不会也跟着直谏,跟着前面的兄弟一样继续倒下?且看牛人的选择:裴矩并没有忘记自身职责。面对皇帝的执‘迷’不悟,他也积极进谏。

    到江都后,转过年。大业十三年七月,李渊晋阳起兵,兵锋直指大隋朝的首都西京长安。看到真正的危机来了,再不说这大隋朝可真要完了。裴矩发话了。

    裴矩发话了。及义兵入关,帝令虞世基就宅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愿銮舆早还,方可平定。”裴矩建议皇帝銮驾早返关中,稳定人心进而稳定天下。

    但关键是领导不听他的,还差点惹恼皇帝。皇帝杨广一不高兴,派他去关中出差,那跟要他的命也差不多了。裴矩多聪明,马上称病。从此闭口不言。

    有什么办法?如果执‘迷’不悟继续劝谏,那上面几位就是自己的榜样。又见天下方‘乱’,恐为身祸,其待遇人,多过其所望,故虽至厮役,皆得其欢心。

    时从驾骁果数有逃散,帝忧之,以问矩。矩答曰:“方今车驾留此,已经二年。骁果之徒,尽无家口,人无匹合,则不能久安。臣请听兵士于此纳室。”帝大喜曰:“公定多智,此奇计也。”

    因令矩检校,为将士等娶妻。矩召江都境内寡‘妇’及未嫁‘女’,皆集宫监,又召将帅及兵等恣其所取。因听自首,先有‘奸’通‘妇’‘女’及尼、‘女’冠等,并即配之。

    什么意思?骁果都是关中人,老婆孩子都在陕西,听说李渊入了关,不知一家老小怎么样。官兵内心非常不安。皇帝又不想回去,肿么办?一个字:逃!这就出现了大批量的骁果逃亡事件!皇帝很忧心。裴矩给出的点子很绝。

    让这帮关中骁果在当地娶妻生子,任其跟当地‘妇’‘女’、寡‘妇’甚至尼姑‘女’道士什么的通‘奸’,然后生下孩子就在当地落户安家。

    这样军心自然稳定。这样一个得军心的政策一实施。那肯定大受欢迎。那这些关中骁果肯定会拥护朝廷,对杨广山呼万岁感‘激’涕零。感谢皇帝陛下的高天厚地的再造之恩了。事实上是这样吗?很吊诡。

    诡异的事情发生了。解决了骁果的生理需要和军心稳定问题,本来是皇帝的一纸诏书。但骁果们感‘激’的却是裴大人(由是骁果等悦。咸相谓曰:“裴公之惠也。”)。有点意思。

    说明啥子啊?这只能说明人家裴大人会办事,办事的结果是恶人都皇帝作了,好处人家裴大人尽捞了,而且做得滴水不漏!

    皇帝大喜,骁果欢欣,裴大人捞到了声誉。这些名誉看起来不能吃不能喝也没啥用,但关键时期却救了裴大人的命。这就叫水平。不管怎么说,裴大人那是在中下级官兵中是有了极大威望。

    所以到了喋血江都的千钧一发之际。裴矩做到了独善其身。这绝不是偶然的。这才叫真正的牛人!宇文化及之‘乱’,矩晨起将朝。至坊‘门’,遇逆党数人,控矩马诣孟景所。贼皆曰:“不关裴黄‘门’。”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就更能够看出我们这位爷的官场智慧了。杀了炀帝和一帮佞臣,十多万骁果在宇文化及一帮怂人的带领下就玩命北归关中。

    这一路经过江苏、河南等地,这时候起义军已经占领了大半中国。这帮骁果那可是是大隋朝当时最最‘精’锐的主力,他们在老婆孩子家人的召唤下,这就一路向北往关中打。

    在战火的洗礼下别人死的死亡的亡,只有人家裴大人的官位是一路走来一路涨。到河北裴矩已经官拜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封蔡国公,为河北道安抚大使。乖乖。人家‘乱’世丢命,这哥们‘乱’世捡官呐。

    后来宇文化及被河北牛人窦建德所败,裴矩到窦兄弟这儿被继续重用啊。先是人事部长(吏部尚书)。后来提拔为国务院副总理(尚书右仆‘射’)。

    这帮农民工兄弟建立的政权缺的就是礼仪典章和制度规范,这裴矩犹如鱼龙入海有了用武之地,那农民工代表窦建德对裴矩同学那是相当高看。在裴矩的亲自‘操’持下。这个泥‘腿’子政权终于有了点政fu的模样。

    “旬月之间,宪章颇备。拟于王者。建德大悦,每谘访焉。”武牢关一战。那窦建德十万燕赵雄师在猛人李世民的铁骑蹂躏之下全线崩溃,老窦被俘,裴矩也跟着魏征曹旦等一帮人降了唐。

    裴矩继续了他在旧主子那里的好运气。在李唐那也是高官照当,厚禄照拿。甚是顺风顺水。奇怪的是他到唐后好像变了一个人,尤其是到太宗朝,虽然年近八旬,但办事‘精’神不减,做事积极勤勉,尤其以直言敢谏闻名。

    这个唐代的君主与隋炀帝杨广那是大大的不同,尤其是这个李渊的二小子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那是勤于听政,虚心明察,勇于就谏。基于此,裴矩在李世民面前的举止,与在杨广面前的表现那真是天上人间啊。举个例子吧。

    这个事件姑且称之为李世民版的“钓鱼执法”说李世民为试探官吏清浊,曾让人给他们送贿物,“司‘门’令史果受绢一匹。李世民大怒,要杀掉这名官员。裴矩说:官吏接受贿赂,处死本来应当。

    不过陛下是钓鱼执法,不符合用道德来教育人的情理。李世民听了很高兴,在朝臣面前大大地表扬了裴矩同学的直谏‘精’神。大臣敢于直谏,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官场的一个‘潮’流。

    否则,如果太宗是隋炀帝杨广同志,那裴矩绝不会冒此风险。这说明裴矩在工作中善于变通,不是一味蛮干。既遵守原则,同时又根据形势发展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策略,把灵活‘性’和原则‘性’完美结合。但司马光老先生就不这么认为了。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裴矩在隋唐两朝的变化发表过见解,他认为:“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

    是说裴矩这小子见风使舵,在大隋是个谄媚的佞臣,直到大唐才变成了忠臣。这小子阳奉‘阴’违,人品有问题。司马光老先生我们哪敢不尊敬?但在这个问题上我可不敢苟同。首先对人进行道德审判我觉不妥。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当然司马老先生的用意是好的。

    他想通过批评裴矩的行为告诫后来者要向更优秀的标杆学习,成为封建礼教的铁杆粉丝和忠实拥趸。但如果我们能站在人‘性’的角度考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函数,裴矩也不例外。一定要裴矩跟炀帝死磕?

    难道真要看到裴同学被砍头甚至抄家灭‘门’大家才甘心?才是皆大欢喜?才是王途正道?

    杨广的身死国灭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背景和时代局限,不能简简单单归结为大臣不能直谏守节。反过来即使裴矩真的直谏而亡,意义又有多大?

    我看仅仅在被屠杀大臣名单上徒增一串人名而已。除此之外,有何意义?作为个体,我赞赏裴矩的行为。

    不盲从、不跟风、有原则、有底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这位官场牛人叫好!p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朝月清风的小说唐朝那些事儿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唐朝那些事儿最新章节唐朝那些事儿全文阅读唐朝那些事儿5200唐朝那些事儿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朝月清风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