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对时溥在背后的攻击很恼火。这时候的朱温已不是初到汴州时的那个一文不名的降将,他现在势力大增,兵强马壮,早已看时溥不顺眼,可又苦于数次被其他战事羁绊而拿徐州不下,却没想到时溥还有胆子背后袭击他,致使大将郭言丧命。朱温要狠狠教训他,于是在感化军辖地展开了疯狂的军事报复行动。时溥终于被无赖逼得万般无奈,向无赖请和。
见《旧五代史》:溥窘蹙,求和于汴,全忠曰:“移镇则可。”朝廷以尚书刘崇望代溥,以溥为太子太师。溥惧出城见害,不受代。
可见朱温很硬气:不想挨打可以,你走。就在朝廷派来了新任感化军节度使,时溥却不肯走了,他实在是怕了朱温,怕他自己还走不到长安,就会在路上被朱温暗杀。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见《资治通鉴》:景福元年(892)二月,诏时溥为太子太师入朝,时溥迫监军奏称将士留己。十月,复以溥为侍中、感化军节度使,驻徐州。朱全忠奏请追夺溥任命,不果。
时溥不肯走,而朱温的兵力重点已不在徐州,这着实是诓了朱温一下。可有敬翔的主意在,事情还是有所挽回,不动刀枪,仗着以前的兵威,招降了感化两州,现在的时溥只是个呆在孤城中的孤家寡人了。朱温这时应该要冷笑了:时溥你就好好等着吧。
吸取失败的惨痛教训,这一次精心准备的濮州之战大获全胜。与前番不在状态的状态相比,朱友裕再为统帅,并在阵上单挑敌将,在葛从周、庞师古的帮助下一举拿下濮州,着实为自己挽回些颜面。关于这段,见《资治通鉴》文:乙未,朱全忠遣其子友裕将兵十万攻濮州,拔之,执其刺史邵伦,遂令友裕移兵击时溥。
朱友裕在此之前的表现并不好,可朱温还是在朱友裕的请求下再次让他带兵,并把葛从周,庞师古,氏叔琮,朱友恭都派给他,一方面心中的偏爱让朱温还是很信任朱友裕,另一方面他也不是不担心朱友裕的能力,所以给他配备了一个过硬的团体。关于阵上单挑敌将一段,是根据史料杜撰的小说情节。考虑到葛从周在那时候名气较大,敌将若想博个厉害的名声在江湖上出位,可能多半会找个厉害的人物过招,赢了那是没的说,不赢也不会多没面子。而朱友裕这个实诚孩子,很想给他父亲争光,让父亲那张时常阴郁的脸高兴一下,所以拦下葛从周,冒险上阵单挑。还好这个荣光在葛从周的帮助下争来了。其实朱温还是疼爱看重朱友裕的,在得知了朱友裕的事迹之后,很高兴,而且不知不觉中已经暗自过高地评估了友裕的能力,让他继续统帅十万兵马进军徐州。那么朱友裕是否会再次不负父望呢?恐怕他将要经历的已经大大超出他的想像。
在这期间,河东发生了李存孝背叛李克用的事。李存孝在历史上相当著名,江湖上英勇了得的事迹也多得很。与本书有关的见《新五代史》:存孝,代州飞狐人也。本姓安,名敬思。太祖掠地代北得之,给事帐中,赐姓名,以为子,常从为骑将。……是时,晋军连岁攻赵常山,存孝常为先锋,下赵临城、元氏。赵王求救于幽州李匡威,匡威兵至,晋军辄引去。存孝素与存信有隙,存信谮之曰:“存孝有二心,常避赵不击。”存孝不自安,乃附梁通赵,自归于唐,因请会兵以代晋。李存孝是李克用的排行第十三的义子,人称“十三太保”。他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也可写本书了,只是在本书中与朱温的瓜葛,除了他先前跟李克用出征剿贼,潞州生擒孙揆,在此起了反叛之心而与朱温通信,再次写他的时候,他已被李克用车裂。故不多赘述。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