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 72、逆飞大雁

本章节来自于 边境插队手记 http://www.lishu123.com/10/10504/
    黄豆撅完了,新知青开始陆续回上海探亲。

    这两天无论是碰到老乡还是知青,开口就问:你回不回上海?

    沥沥拉拉地走了几个后,明天要集中走15个。

    夜里8点半了,知青点食堂又热闹了起来。

    留下过冬的知青和明天要回上海探亲的知青,在这儿开一个座谈会。

    饭桌拼在一起,铁炉燃起火苗,灯光此时在火光下,也显得逊色了许多。

    大家那止不住的笑脸,被映得忽亮忽亮。

    新知青毫无拘束地谈自己要回上海的心情。毕竟是下乡两年第一次要回上海,回父母兄弟姐妹身边,他们抑制不住心里的兴奋。

    王雄涛等老知青则关心地问大家都准备带什么土特产?

    他们去年回去探过亲,知道上海人喜欢东北的黑木耳、黄豆、豆油、黑白瓜籽、芸豆……

    邵子昂也是属于留下的,他在今年夏天时跟父亲一起回过上海了。他谈了冬天食堂伙食的安排,让回上海的知青带点好吃的,早点回来。

    我也打算今年要回上海探亲,因为还要带工打场,只得晚点走。

    大家让我谈谈回上海后的打算,我说在上海举行几次集体活动吧,包括对留守边境的知青家庭访问。

    看着大家高高兴兴的样子,我不知哪根神经搭错了,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今后每年这时候都会这样吗?还是一年比一年冷清,慢慢地平静下去。

    想到此,心中不由一阵悲凉:不会每年都这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人将永远离开这里,像施卫疆、陈新凯;留下的也不再会隔一年回一次上海,就像生产队里当年闯关东、抓劳工、支边而扎根在此的老乡,他们已经不会再回自己关内家乡去探亲了。

    再好的风筝,也有断线的那一天。

    刚送走一批回上海探亲的,又迎来一位从上海回生产队的。

    陈国明,在上海待了一年左右,又回到了冰雪封天的爱辉古城。

    他回队才两天,生产队就公布了两份名单,一份是留在生产队打场的,一份是上水库的。

    国明在上水库的名单里。

    晚上,我到他宿舍里,把今年发的布票给他。

    坐在那里聊了一会儿,我问他:“你怎么在冬天回来?”

    国明说:“在上海待的时间太长了。”

    我问他:“学校为什么不让你恢复70届身份,重新参加70届的分配?”

    他说:“争取了很长时间,教育局说已经走了就不可能再重回学校读书;公安局也不讲什么道理,一口咬定迁出去的户口不能再迁回来。”

    我说:“看来,上海的态度很明确,能出去一个是一个,要想再回去没门!”

    我想起当初动员我们下乡时,他们满脸是笑地讲着革命大道理,甚至能把70届以及更小的

    边境插队手记最新章节72、逆飞大雁地址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七里夫子的小说边境插队手记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边境插队手记最新章节边境插队手记全文阅读边境插队手记5200边境插队手记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七里夫子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