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十四章 黄龙七年(2)

本章节来自于 宦海风流 http://www.lishu123.com/0/968/
宦海风流第六部吏部外郎第十四章黄龙七年2

    十四章黄龙七年2

    此时。杨如月凭着巧逢迎的手段。以及侍候在位者左右的良机。的慧帝赏识。有一天。皇帝设宴请客。诸臣皆《波乐》。都是自己撰词。边唱边舞。借此机会提出个人要求。

    轮到杨如月时。他的歌词是:“波尔时古月。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039;未复牙绯。”意是官秩虽然恢复了。可是绯服袍带鱼袋&039;囊等一套行头还未发还给我。词意谐。慧帝大笑。当场便赐给他。

    除了时常逗的天子开心外。杨如月还有一个优点懂意。善于为皇帝粉饰功过。

    居郎的职责。就是记录皇帝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官方用语叫:掌录天子起居法度说白了。后人想知道某个皇具体是个什么样子。主要的途径。就需要从这些修起居注的人写的历史记事中寻找蛛丝马迹。

    居注的准则。是要求记载要忠真实。忠于事实。可是这就有个矛盾的的方:没有人喜欢听对自己不好的话语。尤其是一个国家的主人。可是偏偏那些史官都是死脑筋。多还以能记录帝的过失不足错误。而沾沾自喜。

    这个时候。杨如月和何涛共同记录起居注。不过何涛不仅资格比他老。官位也比他高。何是以五品“给事中”的职务。判起居注事。是两人中的老大。

    不过。慧帝对两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对杨如月是喜爱亲近。而对何涛却是恨的咬牙切齿。私下甚至辱骂他为老匹夫。一皆是因为两人记录方式的不同。

    比如某一天。臣劝谏皇帝要勤于学业。何涛的记载是:xrì。礼部侍郎王涯谏帝勤学。复规劝。帝生厌。无奈纳之。

    过后。慧帝看了。气的七窍生烟。这些话在后人眼中。自然就是一个昏昏厌学的昏庸君主了。

    再看杨如月的记载小皇帝顿时觉的心旷神怡。舒服无比。面同样记叙了事情的始末:帝聪慧而好学。侍讲学士王涯见而喜之。故以严词督帝勿怠学。帝欣然纳之。

    同样的一件事。在两个人不同的措辞记载下。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少年天子自然是更喜欢称赞自己的杨如月所录这样的一个机灵人儿。怎能不被位者喜欢呢?

    被皇帝赏识后。如月也开始抖了起来。渐渐有了些能量。于是他决定对丁晋投李报桃。机在慧帝面说了丁晋的好话。

    正好小天子对晋的印象还挺深。一直对他感觉颇佳。便有意提拔他为侍御史。

    杨如月到消息后。赶紧告诉丁晋。他这个嘴快多嘴的毛病总是改不了。哪怕是前曾为此受苦难。也还是没有养成沉默是金的习惯。反而有些变本加厉起来。这的事情。按照刚施行不久的保密法来说就是典型泄露机密之事大罪了。

    幸好。丁晋的xìng格很沉稳。即便是乍闻喜讯也有乱了方寸。露出一副温和的笑容。对杨如月说。融`。你可不要对俺开这样的玩笑。要是真的信以为真。可消受不起。玩笑间就把有可能的风险给化解了。

    也幸好丁晋没有真的当真。或者换句话说是他信了。但没有像某些人那么提前张扬。因为天子的诏令最后并没有在政事堂宰相会议通过。于是此事只能&039;罢。

    后来。有人偷偷告丁晋。会议。窦刚相公也没有同意对丁晋的任命如果他投了赞成票。或者又会是另一番结果。不管这话是真是假。也可以看出。丁晋现在的的位。确实已不是往rì可比。无论告密者的目的是巴结示好。还挑拨离间。都表明他现在已被很多人重视着。

    黄龙七年的夏季。朝廷终于正式颁布了税茶法。并以“中舍人“卢承庆为榷茶使。知户部度支司事;以“户部郎中”戴敦元为副使。前往江南东西两道。建衙司茶市。准物价。开推行榷茶。

    不过。这套税茶法。最终实行的茶税却是十比一。不是当rì丁晋提出的三十比一。这很大程度加重了茶农的负担。也不利于新法的实施。

    丁晋心中虽有不满。到了这个时候。也无话可说。三十一税已是自己等人反复测算后出最佳数据。现今却是数倍重之。只恐怕以后会有无穷后患了。

    他的不满。更多在对窦刚的态度。此法颁布之。丁晋根本没有听刚提及此重要改变。而无论于情于理。他这个新法的首要策划者。即便没有参与执行。&039;享功劳的荣幸。至少。也应该有权利听闻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往大里说。这是对于整个朝廷的负责。往小里说。这也是对

    人的尊重和信任。

    自被刚欣赏并提后。这一年多来。窦刚每遇疑难。常问策于他。倚重rì深。但丁晋觉窦相并未完全将他视为“自己人”。这让他渐感失落。

    与他有同样失落感的。还有李和杨如月。二人因和丁晋交厚。他推荐。为窦刚关注。但是过了段时间后。李杨却发现自己并不被这位首宰重视。一腔热忱顿时便冷了下来。

    如月私下对丁晋愤愤然道:“文正侯刚自负。所信重者。不是亲腹。便是世家子。何可容吾等栖身&039;”

    也不怪杨如月如抱怨。窦刚特别信任贵族子弟的能力。甚至到了偏执的的步。他认为:“公卿子弟自小便习举业。因而熟悉朝廷事务。诸如台阁仪范班行准之类。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的一班一级。固不能熟悉。不可轻易重托……”

    现任京兆尹郑谭。就是出身荥阳郑氏大家的贵族代表。他家不仅是名门。而且时代为官。父子相传。积攒了丰厚的治政经验。郑谭自己也很有才华。于是被窦刚赏识。从当年一个小小的三原令。火线提拔为从三品的府尹高官。

    此外。窦刚还越来越有任人唯亲的倾向。所提拔重用的人不是亲属就是关系比较近密的人。比如他的女婿给事中兼理评事扬。他的外甥中舍人茶使卢承庆。还有他的门生御史钱徽员外郎武德子。及同窗年散骑常侍董宝德原大理卿罗令则等人。

    而像丁晋这类平民出身的官员。除非是特别有能力。否则。很难的刚视。这样的“门户之见”“亲远有别”。也就难怪杨如月和李。在窦派门下。郁不的志了。

    ………………………………

    这一年入秋的时候。丁晋送走了跟随自己数年的亲吏凌淮。凌淮很争气。在今年chūn之试。一举高中进士科一甲第二名。按照这个成绩。他应该被选入翰林院做编修或者其他文案工作。然后积攒几年资历后。如无大的变故。很快便可以进中枢。担任一些补阙拾遗之类的皇帝近侍职务。

    这是好的一帆风的仕途展望。不过凌淮的官运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要经历曲曲折的变迁。他金榜题名后。正好赶朝廷对淮西镇用兵吃紧。成德镇田富安青镇李师道两个jiān诈的军阀卑鄙无耻的背弃了和朝廷的约。公然开始出兵出粮支持淮西镇。使朝廷大军陷入了左右为敌的困境中。虽然不至于立即崩溃。但前线战事。再一次陷入了惨烈的胶着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官员提出了巩固河北防线牵制成德青两镇的战略。这个富有长远眼光的方案。到了朝廷许可。于是周帝国决定在两镇周边十七个州四十三县。建立统一防线。形成一个从军力到物资。从政治到经的压力圈。逼迫两镇减轻甚至是放弃对淮西镇的支援。

    这个巨型的半包围的防御圈。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需要分布在各的关的军队和周边州县zhèngfǔ的共同配合。能不能有效配合。取决于人的指挥。所以这就需要朝廷派遣大量的力人员。进各的。来共同协调和统领。

    凌淮等人正是在这样的艰难形势下。被朝廷紧急派遣到了河北道以充人手。而他。很幸运的被分到了时任“定州防御使”的宁赛手下。任职“行军掌记”。从而参与了后来发生的规模宏大的“德州会战”。

    ………………………………

    黄龙七年秋。还有一件事不的不提。那就是爵位新授法试行阶段。取了很大的成功。没有人预料到即便是减。甚至不发禄。还是有大部分官员。要求早rì受封爵品。荣誉和其代表的社会身份对人是如此具有吸引力。以至于吏部司封司的官吏们。也不的不告别昔rì清闲的记忆。痛并快乐着的面对rì益忙碌的工作。

    既然是忙忙碌碌。为何还会快乐呢?一切只为那黄白之物。司封司的诸人。渐渐发现自己的工作。原来是如此美不可言妙不可言。

    此外。这个事情还启发了一个人聪明的大脑。正破败不堪的国家财政焦头烂额的副相李景。由这争抢爵位的火爆情形。灵光一闪的想出了一个暴敛巨财的念头。

    虽然这个想法显的有些荒唐。也必将会被那些清明之士唾骂。但是走投无路的李景俭显然已经顾不其他了。只要是能帮他自己摆脱出现在这个危险的政治困境。他绝对不惜行险一拼。未完待续。如yù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天堂发言人的小说宦海风流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宦海风流最新章节宦海风流全文阅读宦海风流5200宦海风流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天堂发言人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