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四部 虎胆县令 第五十章 县令卷终

本章节来自于 宦海风流 http://www.lishu123.com/0/968/
修改章一个错误:黄龙四年,乃是770年。

    这一rì,乃是并州各县长官去往刺史府“述职”的时间,“秘”凌怀很早来到县署,有小吏告知:县令大人正在后院房更衣准备。

    凌怀来到房外,见一矮小瘦弱之人守候在门口,此人面无表情,两眼微咪,似乎总喜欢透过缝隙观察别人,右手持着一个“笏囊”类似公文袋,左手残缺,正是丁大人的长随丁翼。

    “长随”和“亲吏”,都是领导身边的亲近心腹,可是凌怀一直看丁翼不顺眼,他坚持认为这个闷头小,是个心肠歹毒jiān诈之人。但是凌怀从没有对丁晋提过这样的想法,他做不出背地伤人之事。

    “丁小兄,大人可准备妥当了?”凌怀笑着打招呼。

    丁翼几乎要合在一起的眼皮微微睁大了点,似乎刚刚看清眼前之人是谁,嘴角一咧,发出一阵古怪笑声。他的笑声很奇特,先是打了个呵欠,然后发出三四点古怪的笑声,像一个铁片从高处落下,和地面撞击时的几点振动脆响。

    只听丁翼笑着道:“凌记室,你来得好早,大人刚进去,你不妨先到签押房歇息等待。”

    凌怀好地笑笑,没有做声,也没有离开,他无法忘记两个月前,正是这个“残废”在丁大人面前诬告自己懒惰懈怠,如果不是和自己交好的小吏罗大经密告,恐怕现在还被蒙在鼓里。

    凌怀xìng情温和,从不喜与人矛盾,他很迷惑为什么丁翼总要针对自己?这个yīn险之人。让他心中很烦。

    正想着心事,忽听丁翼又说道:“凌记室,明年可还京赶考?嘿嘿嘿。”笑声聒噪不堪,让人听着似是嘲讽。

    凌怀本就烦躁,又听得此人说到自己心中羞事,于是没好气地讥讽道:“丁小兄何有此问,难道也有意赴考?某却没听大人说及。”这话的意思就是。我起码还参加过考试,不像你。恐怕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丁翼受了嘲讽,却不动气。把眼皮重新缩了起来,脸浮出一种似是而非的笑容。

    去年chūn天,丁晋曾赞助凌怀去长安城参加“贡考”,赞助些钱物倒也罢了,但是这份“欣赏”之情颇让凌怀为之感动。当时,丁晋还为他给“礼部员外郎”沈微大人写了封推荐信。沈大人是县大人地知交好,对他可称得是照顾有加,还将他的诗集举荐给了几位主考官,可惜自己不争气。最后还是没有金榜题名,垂头丧气地返回了故乡,说起来,这次经历算是他的平生大耻了。

    想起这些往事,凌怀忍不住叹了口气,看来自己这一辈注定是要成为卑微的胥吏之徒了。

    凌怀正想着心事,忽见房门打开,一身“制服佩饰”、浑身下包裹得扎扎实实的县令丁晋缓步走了出来。

    今rì述职不同于往rì,乃是一年一度的“大考解”之rì。不仅有顶头司归登来在场。朝廷派驻地方的御史也要“旁听”,“评议会”开完后。御史大人还要监督刺史在各人交朝廷地“工作报告”加盖印章,然后由驿马呈递给京城吏部考核。州长官每年还要亲自去京城述职一次

    正是因此,今rì的会议非同小可,按照规定,出席地官员必须穿戴一整套的“朝服”。这种朝服不同于官员平时穿地常服普通公服,非常繁琐,只有在很正式的场合或进行重要公务时才穿。

    有一句话叫做“只认衣衫不认人”,以前就有官员因为穿戴不合标准,被人从会场赶了出来,极为狼狈;此外,震慑威服“目不识丁”的老百姓,这套行头也非常管用,因为很多平民确实是看人衣装行事,如果不穿,“盖不如是,则人民不能知其为官,抗不服从耳”。

    丁晋这身行头,如果要简单描述,就是:头带了幞帽,插展角,绿sè公袍,下着皂靴,角带系了,有九。就是腰带的饰片,依照他的级别,系地是银sè腰带,因此就是银sè带,如是三品以大员,就得有十三块金玉材质的带。此外,腰带还垂挂有可以系挂各种小件物品的小带,称“蹀躞”。按照思宗灵威元年的敕令,“文武官咸带七事”,即佩刀、刀、砺石、火石袋、算袋、契真、针筒等七种小东西,都是垂挂在这条腰带的。

    除了这套繁琐笨重地朝服外,去参加会议,还得准备“手版”和“笔砚”,这些东西放在了“笏囊”里,有随从丁翼携带便可。

    平rì,丁晋是最烦穿戴这身笨拙的朝服,每次由婢女为他着装而出后,总是显出愁眉苦脸的样,凌怀今rì却看他颇为高兴,于是笑着恭维道:“大人今rì神清气爽,穿着一身法服,更显英武非凡啊!”

    丁晋心情显然极好,大笑着拍了下凌怀的肩膀,道:“水合,今rì是否食蜜而来?却要出此猾语拍本官的马屁,哈哈,本官就受了。”

    凌怀忙陪笑着连声道:不敢,不敢,学生句句肺腑之言。

    在丁晋背后的丁翼抽了抽嘴角,露出一丝讥讽的笑意:这凌怀自己倒是小瞧了他,能看出大人今rì心情确实大好,见缝插针猛拍马屁,和自己印象中那个xìng格正直、不喜佞言的凌记室,可是有些差距啊,看来,是人就会隐藏真实的面目,不过,也总有暴露地时候。

    按下不表丁翼心中地念头,且说众人准备妥当,自有小吏牵来数匹坐骑,丁晋三人翻身马,又令前面壮班卫士五人开道。后面捕班十名带刀捕快跟随保护,一路北行,前往并州刺史府所在地。

    此时,正是寒冬腊月之季,北风呼啸,冰人心肺,众人虽裹着御寒之衣。也觉寒冷难挡,丁晋却雅兴不减。一路和身边诸人谈笑风生,显得极为高

    旁人不知他最近为何如此喜悦。也没听闻近来有何好事,熟悉他之人,如凌怀和丁翼,都知道这位县向来是举止沉稳而不事张扬,深沉于内而温和沉静于外。说白了也就是感情比较压抑和封闭,很少见他有如此得意之情形于外之时,因此很是好奇。

    于是,凌怀便凑趣问道大人何故如此开心,丁晋却装神秘。不说原因,只是念了两句哑谜一样的诗句:黄衣使者来,一解心中愁。

    侍从们迷迷糊糊地跟着念叨了几遍,却猜不出其中意思,也不知这两句诗和县令大人地愉快心情到底有何联系?其中,只有“残疾人士”丁翼听罢,心有所动,回想起个月丁晋的烦忧之事,再联系新近并州官场发生地一件大事。不禁有所领悟:大人高兴的原来是这么回事。

    这回事。说起来和今rì要面见的大领导--归登来,有密切关系。

    文说到。归登来因欣赏丁晋的才能,因此生出了“拉拢”之心。可惜这个被他欣赏之人,却好像并不想接受自己的“好意”,虽然丁晋将两人的关系处理得很好,既恭敬又亲近,但总是感觉差着一线,没有达到“亲密”、“心腹”的程度,归登来细细一想,猜这个聪明地年轻人不可能领会不到自己的意思,看来是在跟自己装糊涂。

    归登来“治政”能力虽然欠缺,“整人”地手段可是层出不穷,马想到了一个逼丁晋不得不表态的法。

    他地正妻,生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女儿今年五岁多点,刚好和丁晋的儿--“意哥”差不多年纪,于是归登来请托媒人向丁晋提亲,愿意结下这门门当户对、或将传为佳话的亲事。

    可是丁晋如何愿意和这样的人结为亲家?不说其洁身自爱、抱负远大,只从“实际利益”出发,他也不敢和归登来这样贪婪无度、声名狼藉地家伙保持太过亲密的关系。像归这样自身无法抑制,目光短浅至极的官员,得一时之逞或可,要想长期在凶险残酷的官场生存,并不是容易的事。

    但是丁晋也不可能和对方彻底撕破面皮,如果拒绝,那就不仅是拒绝了归家地求亲,也是明着拒绝了归登来的“示好”。如归刺史那样的人,恼羞成怒下,什么卑鄙手段都可能用得出来,所以为此事他极为苦恼,用尽办法委婉地拖延答复,希望能拖到自己任期结束,到时候,实在不行的话,哪怕请韩泰等好为自己在吏部活动一二,尽快调走也罢。

    而正当丁晋苦闷无比的时候,天无绝人之路,“太谷县令”向廷贵竟然被人告发贪污,私设路卡的大罪,案直接捅到了尚省“左仆shè”高爽那里。

    说起来,也是向廷贵自绝生路,此人号称“剥皮贵”,xìng最贪,他初任时便闹了个大笑话。按照官场规矩,新官任要祭拜城隍,向廷贵见神座两旁悬有光闪闪的银饰,便对左右说:“与我收回。”手下的小吏道:“此假银耳。”向廷贵尴尬,但话已出口不好收回,于是灵机一动道:“我知是假的,但今rì新任,要取个进财吉兆,收回!”

    如此地贪官,收刮钱财肆无忌惮,有一句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这一次,向廷贵便惹了不能惹地大人物。

    话说宰相高爽尚左仆shè为真宰相有一个远房亲戚是做生意的,而且做得是走南闯北地“行商”买卖。因为高爽这个人特别爱面,所以他的这位亲戚从不敢打着他的旗号行事,以前倒也没出过什么麻烦,没想到这次来并州做皮毛生意,商队经过“太谷县”的时候,却被县令向廷贵派出的“路虎”关卡哨兵阻拦,言道必须缴纳三分之一的财物才能过关。

    这位“亲戚”当时就火了,大周虽然有过路税,但是在全国只设有26处关卡,太谷县境内并没有。而且国家收取的“过路税”也不过只有十分之一,你太谷县凭借什么,敢收取三分之一的重税?

    “太谷县令”向廷贵当然不可能是如此鲁莽大胆之徒,他设置路障,其实也是“看人下菜”地,平时经常路过此地的商队,都是有背景或者已经和向大人打好关系之人。所以不在收取之列,而这处路障。一方面卡得是一些临时路过太谷县且没有背景的小商人,雁过拔毛;另一方面。他当初设置关卡的本意,其实是阻挡本县百姓出去告自己的状。

    可是没想到这次网了条大鱼,向廷贵看到那几车价值连城的皮毛时,早已经忘了自己姓什么,眼珠也红了。偏偏这位“亲戚”又是个拿xìng的人,被扣押后,并不说出自己地来头,而是摆出一副很鄙视、很瞧不起的神情,坚决不纳税。颇有一种“打死我也不说”地气概。

    向大人以前也见过这样的人,多是虚张声势之徒,两板下去保管原形毕露,于是拟了个罪名:怀疑对方有走私之嫌,大刑伺候。结果,两板下去,“亲戚”哭爹喊娘,说出来我谁谁谁是当朝宰相,你小小县令竟然敢打我。

    这下。轮到向廷贵“原形毕露”了。惊慌下,不管对方所说是真是假。屁滚尿流地从前滚下来,安抚对方。可是“亲戚受了天大委屈,如何罢休,一纸诉状把向廷贵告到了京兆尹那里。

    为什么是京兆尹呢?这个亲戚还不笨,他知道如果将此事告诉高爽,对方未必肯为自己做主,如果告状到并州刺史府,又担心对方官官相护,于是干脆将此案捅到了自己地“户籍所在地”--长安京兆府那里,在诉状里,他还多了个心眼,不露痕迹地点明了自己是谁谁谁的亲戚。

    此时,长安城的“京兆尹”是令狐楚,此人做事比较保守,从来不喜欢冒风险,说难听点就是胆小怕事。令狐楚一看这件案中,可能牵涉到当朝宰相高爽,因此不敢做主,马屁颠颠地前往高府请示宰相公该如何处理。

    高爽是三朝老臣,平时也以这个自居为荣,最是爱面,听到那个自己连长相都回忆不起来的“亲戚”将自己牵扯进来,觉得很愤怒,于是生气地对令狐楚说:你只要秉公处理便可,其他的不必顾忌。

    令狐楚却会错了意,以为高爽动怒是因为感觉权威受到了损害,至于宰相话里地意思,也不难理解,秉公秉公,这个案里的唯一受害人就是那位亲戚,既然要秉公处理,当然就是帮冤者伸冤,将作恶者绳之于法了。

    于是,令狐楚回到“京兆府”后,接下了这件诉状,并知会了吏部和御史台,请他们协助,将“疑犯”太谷县令向廷贵缉拿进京,自己择rì将审理此案。

    令狐楚处理完这些事后,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觉得这次帮助了宰相的亲戚,或许可能巴结高爽这位顾命大臣,因此到处对人吹嘘说在这件案中,宰相高爽是如何如何对自己说一定要秉公办案,自己是如何如何敬佩高相公的公正和不徇私情。

    令狐楚在那儿“自得其乐”,却不知高爽已经快气炸肚皮,他对这个将自己牵扯进案件中更深的笨蛋官员,简直可说是已经出离愤怒,心中暗暗决定寻找机会,打击令狐楚。

    暂且按下长安城地人心浮动不表,且说向廷贵想剥别人的皮,结果被别人剥了自己的官皮,临近“大考解”之rì还有半月之期,朝廷下来了一位“御史”,将向廷贵带回zhōngyāng处置。

    而向廷贵贪污之财物,有多半贿赂给了刺史归登来,此时,虽没有正式立案调查归登来的犯罪行为,但是,谁又敢保证向廷贵不会咬出同贪之人来呢?

    因着这个原因,归登来再没有什么心情拉拢丁晋,对于这种官员来说,百姓的苦难死活可以漠然置之,国家的安危存亡可以视若无睹,但一关系到个人的乌纱帽,他们就绝不会掉以轻心。

    所以,丁晋的麻烦自然是迎刃而解。这就是所谓的“黄衣使者”解心愁了。

    走到一半路程地时候,北风更加呼啸,片刻之间,乌蒙蒙地天空飘下来鹅毛般大的雪花,丁晋马鞭一指,让众人加快行程,务必在大雪掩埋道路前。赶到刺史府。

    一行人顶着翩翩飞舞地雪花,呵着白气。急行在很快便已白茫茫一片的官路,大约又行了半个时辰。并州城高耸的城墙已进入眼幕,终于到了!

    进入城内,往rì喧闹的街道已是人踪罕见,丁晋见捕班地几位公人已经气喘吁吁,于是下令放慢速度。缓缓行向刺史府。

    进了刺史府,自有小吏将马匹牵走,让众差人到下厅休息,丁晋引了凌怀、丁翼二人前往召开会议的“听风阁”,及至进入里面。却见除了新任地“清潭县令”温天疆,“太谷县丞”顾全外,其余人包括刺史归登来本人都还没到。

    坐下和两位同僚聊了片刻,官员们陆续到场,“刺史”归登来比“监察御史”李征来得还晚,是最后一个进场的官员。他地仪容明显经过一番细致的装扮,但难掩神情间的焦灼和不安,看来,自向廷贵被带走后。他的rì很不好过。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恕!看着一向盛气凌人的归登来再不复往rì气焰,丁晋心中一声叹息。

    会议正式开始,本来这种“评议会”,历来是由州长官-刺史大人主持地,但是今天归登来却推说自己身体不适,罕见地放弃了一向最喜欢的作威作福机会,请“监察御史”李征代自己主持。

    监察御史,不过是八品之官,但是因为代表“皇帝”的权威,是“代天巡检地方”,因此品秩不高而权限广大。如现任“御史大夫”的副相丘度,在其还是一名从七品的“殿中侍御史”时,就敢弹劾当时地权臣武澄宇,并弹劾成功,使武党丧失了最重要的政治领袖,群龙无首,从而被念宗皇帝一网打尽。

    因此,主持人李征虽品级比在座诸人都要低微,却没人敢触犯他的威严,“评议会”以较往rì更严谨的秩序一个一个步骤进行。

    “大考解”比之每月一次的“考解”,其实内容并无多大不同,之所以加个“大”字,一是因为这是对于全年工作的总结;二是官员交的“计薄”zhèngfǔ工作记录及此次会议内容,要交给zhōngyāng吏部的一个专门负责考核官员的部门--“考功司”,作为考核官员地根据录入档案。

    州、县官员都是“亲民”之官,一方面要负责刑狱治安,征敛赋役;另一方面要“宣扬德化”、“劝课农桑”,“务知百姓之疾苦”。因此,“计薄”中要记录地重要内容,就是所谓:“殊功异行,及祥瑞灾蝗、户口赋役增减,当界丰俭,盗贼多少。”,这些也是吏部考核州、县官吏政绩的主要标准。

    通俗点说,就是增加了多少户口,开垦了多少荒田,抓获了多少盗贼,收进了多少钱谷,全要记录在案,这就是你地政绩,然后经过刺史府审核,然后由考功司再联系“监察御史”递交的暗中调查报告,甚至有时还会参考朝中大臣对这个地方官员的评语,然后作出最后评语,优奖劣惩,还发给“考牒”作为凭据。以后任期满了,是调官、是升迁、还是降职,要参考这些“考牒”。

    “计薄”交,并由刺史审核后,第二项内容是“自我鉴定”,对着自己事先写好的“工作报告”,在同僚中当众宣读,还得接受大家评议,每个人都得这样做,因为这些鉴定要连同僚评议意见一起送进京城。

    各人将自己的工作报告讲完后,大家热热闹闹一派和气地讨论一番,在这样的场合,评价同僚当然不可能说人家坏话,即便这位同僚平rì和自己有矛盾,也得找些他本身的优点赞扬一番,然后挑些鸡毛蒜皮的小毛病假意谴责一下,任务也就完成了。zhōngyāng的大佬们也知道这样的弊端,不过评议的主要目的也并不是要揪毛病,而是要防止宣读工作报告时,官员的过分夸大其词,毕竟群众的目光是雪亮的,再脸皮厚的人,面对这些知根知底的同僚,也不好意思太过分。

    同僚之间的评议结束,作为最高长官,州刺史归登来也需要对每位下属的工作做评价,差的批评,优秀的做一番鼓励。这些评词,将由笔录员记入交的“会议内容”,也将成为吏部考核这位主官是否“贤能、得任”的标准。

    刺史讲完后,“大考解”才出场的“监察御史”李征也需要发表一下感言,平rì,作为监察官员,按照律令,是不允许和这些地方长官有过多交往的。所以,众人尤其是第一次见到他的新任“清潭县令”温天疆等人对他并不了解,先前看他主持会议时很是温和,以为这个人比较好说话,没想,此时李征一开口,就将其中几位官员吓了个脸sè苍白。

    李征的话很简短,但语气很严厉,他提及了向廷贵的贪墨案,并表示自己正在调查此案更深层次的内情,决心要挖出所有的“害群之马”,绝对不让一个贪污分逍遥法外。

    归登来脸sè煞白,每听得李征口中一个“贪”字,他脸的肌肉便不由自主抽搐,好不容易待得李征说完,归刺史连忙以自己身体有恙宣布散会。

    些许跳梁小丑,不必浪费笔墨。黄龙四年770年匆匆而过,在黄龙五年的二月,吏部发回考核结果:“文裕县令”丁晋,以“为官贤能,户政殷实”,吏部考绩优等。其中着重表扬了两点:一是催科交税款报最即优等,文裕县年年收足赋税,且远超邻县;二是秉案清明,即会断官司,凡由他定的案件,很少遭司驳回。

    随后,朝廷发来谕旨,文裕县令丁晋任期届满,吏部评为贤能可用之官,特命其到长安接受新的任命。

    第四部终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天堂发言人的小说宦海风流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宦海风流最新章节宦海风流全文阅读宦海风流5200宦海风流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天堂发言人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