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四部 虎胆县令 第四十二章 翩翩黄裳

本章节来自于 宦海风流 http://www.lishu123.com/0/968/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cháo阳路八千。首发yù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杜黄裳坐在路边茶肆的冷板凳,心情像这首贬诗一样,灰暗消沉,充满对前程无法言语的踌躇茫然感。

    他是大宗三年的进士科头甲第二名,殿试文章曾被先帝念宗皇帝赞赏:敏而有辞,亲笔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进入都省,历任主事、郎中,三十一岁便迁为尚右丞,又三年,升刑部侍郎。随即,他的好运终于结束,黄龙二年,因一桩下属的渎职案受牵连,几经周折,虽幸免严责,但赋闲在家半年,迟迟无法得到朝廷新的任职下达,他的心也便冷了。

    这一次,杜黄裳带着两三随从,从京城长安一路东来,名为游山玩水,实乃借此排解烦闷心情,没想走到这并州境内,却是因为随从轻慢,让坐骑自行游荡吃草,不想疏忽间,却是将他爱逾xìng命的座驾给丢了。

    一头畜牲倒也罢了,不过飘泊在这荒郊野外的僻陋茶肆中,看着外面yīn沉沉的天空,杜大人再联想到这一年来自己的诸般窘迫遭遇,也不禁心有戚戚然。

    这时,一名随从急急从外面走进来,大喜道:“爷,有消息了!听乡人言,文裕县署张贴了告示,道是捕捉到一头渗人的白毛怪物,小的听他口中描述,莫不是白獯?”

    “果有此事?”杜黄裳闻言,惊喜地站立而起,问过详情,急急向外行去,口中边吩咐道:“杜千付过茶钱,咱们快快前往县署查看一二。”

    随从口中的“白獯”,即是杜黄裳平rì视如珍宝的座驾名字,这是一头毛sè纯净的白骆驼。前朝时。西域小国康国国王,曾遣使者骑乘白骆驼到长安朝贡。传闻此种骆驼可rì行五百里,当然,这有些夸张,但这种坐驾速度确实不慢,几乎比得良马,再加中原少见此种异物,也难怪杜黄裳会倍加爱惜。

    话说文裕县这边,两年来。在县令丁晋的苦心治理下。物产丰饶、民风淳朴、乡里太平,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县署众人的rì常工作变得非常轻松惬意,曾经保持了一个惊人的记录:连续六个月,衙门没有接到一桩官司。

    不过,这一rì。一桩稀奇地事情,打破了文裕县衙内的清闲。

    中午时分,县署承办吏唐端正在“zhèngfǔ接待室”内打着瞌睡,一群畏畏缩缩的乡民簇拥着走了进来,报告说他们是槐树乡的村民,今天早的时候,他们在鸣沙山的山脚下发现了一头非常吓人的jīng怪。这jīng怪的样十分诡异。头很小。脖很长,身体比马还要大,四条腿,鼻孔一开一合,露出的牙齿大得吓人,背还有两座山峰。

    唐端听后,也吃了一惊,他是土生土长地文裕县人,自然知道鸣沙山因为自身特殊地地理结构。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神怪传说。他自小受这些思想熏陶,要说完全不信是假的。再说这些村民向来胆小。也不敢在“官人”面前胡说八道,既然说得如此有鼻有眼,那么莫非真是光天化rì下出了一头怪物?

    唐端不敢擅做主张,他办公,向来遵循“多请示、少做事”的原则,于是急忙将此事汇报给顶头司--“主薄”崔斯立大人。

    崔大人听后,又详细询问了村民怪物情形,听闻那怪物被群众围困后,起先还悠然自得地用蹄刨着山土,及至后来被人撩拔,突然变得怒不可竭,又嘶又咬,偏还力气大得惊人,几个粗汉用拴牛的缰绳都拦它不住。

    听到这里,崔大人脸sè有些苍白,支吾道:“此恐怕乃山中恶怪,我等寻常凡俗之人如何能制它得住?本官要向丁大人呈报,县贤德之体,定能镇压此缭怪!”

    于是崔斯立又将此事告给县令丁晋,丁晋听后,心里也有些奇怪,不语乱神,鬼神jīng怪之类说他是不相信的,但是他在文裕县数年,当地地风土人貌几乎是一清二楚,从没有听说过有此巨大怪物存在,这到底又是何物呢?

    丁晋便点了捕快、壮班十余名衙兵,带着丁虎和王氏兄弟迅速赶往出事的鸣沙山脚下。待众人到了事发地时,却见周围乡民百号人将一巨大似马类怪物团团围困在zhōngyāng,那怪物却丝毫没有先前报案乡民口中凶恶、恐怖之势,被人群围着反而显露出一丝胆怯焦躁之态,不安地在圈中小跑着,目光惶惶。

    村民见县令大老爷驾到,欢喜地呼喝起来,带头几个乡老过来见过县,诺诺道:“大人,此怪小老儿等人从所未见,那身背有两座山峰,又以吸取沙为食,只怕是山怪变化而来,恐怕本县会有大灾将至。”

    “胡闹!”

    丁晋对出言不详的老头喝了一声,此时,他已看清圈中怪物摸样,不仅哭笑不得,这头被无知乡民喻为恐怖山怪的东西,不是那曾经在长安城中,也曾让自己惊叹不已的藩西骆驼之物嘛。

    “快快住手!休要伤它!”

    丁晋见圈中几个年轻好事之辈,已在蠢蠢yù动地用木棍尖刺之物,挑逗惊恐的骆驼,赶忙出言阻止。自己的好--韩泰,曾讲过此物之珍贵稀奇,既然出现在此地,那自然是有富贵之人携带而来,如有所伤害,怕不引发一场麻烦。

    丁晋让王氏兄弟指挥众衙役、乡民,用数根粗大地绳索套住骆驼,然后将之强行拉回了县署,然后马张贴失物招领告示,希望那位贵人,还没有离开文裕境内。

    没想告示刚刚张贴不久,就有小吏进来报告说,有几个外乡人过来认领白骆驼,还递了一份求见地“名刺“。

    丁晋打开名刺一看,只见面拜访之人先解释了自己等人因故丢失座驾骆驼,且对此物极是心爱。心急如焚,望文裕县署能将捉到之“怪物“带出让自己辩认是不是丢失之物,后面又署名:太清太微宫使、修国史、守刑部侍郎杜黄裳谨候。

    丁晋大吃一惊,难道这个失主竟是自己当rì科考时的主考官--刑部侍郎杜介?近rì却没听说有这样重量级的朝廷官员经过本州啊。

    他心下虽疑惑,却不敢怠慢,一面让小吏恭请杜黄裳等人入县署专门招待贵客的“花厅“相侯;一面迅速换县令常服,整顿衣冠,神sè谦恭肃地走了进来。

    杜黄裳曾在“尚右丞”位置,做过一期进士科的主考官。却正是丁晋等人那一期。按照官场的规矩。两位主考官便是这一届进士们的“座主”、“恩师”。虽然没有授业解惑之情,却有“恩同再造”之义,“座主”之于“门生”,不啻于恩重父母、义同再造,在重视礼仪制度。以情理治国的古代,这种关系可非同小可!

    丁晋进入小花厅,只是一眼便认出眼前端坐之人,正是自己地另一名“座主”杜黄裳。虽然因为杜介其人清廉谦逊,当年把拉拢示恩新进士地好机会让给了窦昭,众人和他接触地次数只有短短两次,但这并不妨碍丁晋一眼便认出这个有些憔悴、有些焦躁的中年人。正是昔rì风度翩翩地“尚郎”杜黄裳。

    曾经年少多风流。却总被岁月吹去了!

    丁晋依然记得,当年那个一年三迁,年仅三旬便升任四品大员的“知恭举”杜郎,那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意气风发,虽然接触不多,但给他们这些新进士、官场菜鸟们留下的深刻印象,至今依然难忘,好仲隘斋曾赞叹曰:风姿都美、敏而有辞。后学所尚慕。

    此刻。眼前这个憔悴地中年人,再难复昔rì之光芒风采。但那双眼睛,那双困乏地眼睛,已经有着不屈不饶的光彩。

    “不知恩师驾到,请恕小怠慢之罪。”丁晋大礼参拜,恭恭敬敬地说道。

    “你是?”杜黄裳的记xìng明显没有丁晋好,记得当年,他对丁晋的文章还很是赞赏。

    丁晋恭声道:“恩师大安,下官乃大宗十三年进士科,洪州丁晋,座师大人高伟风范,晚辈永生难忘。”

    “原来是你啊!本官记得你,你的诗赋虽不以华丽见真章,但难得是朴实中自有一番耐人寻味之处,如今细细品味,某却觉得更有番胜从前之滋味,不是经历坎坷挫折之人,怕是无法体会得了,以意境来说,当胜头甲第一名陶状元。”杜黄裳笑了,在丁晋地话中,他似乎也回忆起了当rì的意气风发,心情大好,当年做过一届“知恭举”,确实是他平生一大得意事,也正因此,丁晋稍一提点,他便记起了眼前这位年轻县令正是自己的“门生”。

    丁晋大礼拜过,两方分宾主而坐,杜黄裳虽谦让毕竟是人家的地头,但在丁晋真诚而固执的坚持下,还是坐了首。

    自有伶俐小婢了香茶、鲜果,抿了口浓茶,丁晋温和道:“惜大人路过我文裕境内,为何不让下官尽一地主之谊尔?”

    杜黄裳苦笑:“待罪之身,不敢劳烦县,本想匆匆而过,却没想心爱坐骑一时疏忽,遗失在荒郊僻野,徒是焦急奈何,这才不得不汗颜门。”

    说完,杜侍郎眼巴巴地看着丁晋,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其实,一进衙门他就想急匆匆地寻找自己的爱骑,不过官场中有官场的规矩,他又是获罪待定之人,自然得按下xìng。

    丁晋理解杜黄裳地心情,笑道:“恩师大人勿需着急,下官这便安排下去,可让贵属跟随本署之吏,前往查验是否大人爱骑。”

    杜黄裳感激地笑笑,让一名随从跟着丁晋叫来地县署呈办吏唐端下去行事,不一刻,随从带着喜sè而回,大声道:“大人,果真是咱们那头淘皮小白,那畜生见了小的,像见了亲娘般凑前来,小的轻轻给了它几巴掌。让它记着点教训,不过可怜的小家伙身有些擦伤,想是在此间愚昧乡民手中颇吃了点苦头。”

    杜黄裳此人宽仁厚爱,平时待下人也是极为地宽容,几个随从也是和他玩笑惯了的,此时说话便有些随意,杜黄裳急忙用眼sè阻止,下鄙之人说话口无遮拦,不经意间便得罪他人。他却不能让原本好风景变得彼此尴尬。

    无奈丁晋却是八面玲珑之人。杜侍郎这番苦心却是白担了,只听那年轻的丁县令接口笑道:“这畜生先前却是凶悍得紧,幸好本地乡民惧它古怪,不敢轻易妄动,待下官赶到时。又不敢伤此神物,所以颇费了诸人好大力气才将它诱服,现在想是见了恩师大人座下虎威,再不敢肆意顽劣了。”

    一句幽默话,很自然地将尴尬之事一带而过。

    杜黄裳昔rì以“言辞敏锐”为誉,直到经历一番牵连磨难,才学会沉默是金。甚至有些过度。这时候看起来便显得有点木讷,再次感激地向丁晋笑笑,没有言语。

    这时,下人进来对丁晋禀道:饭菜已准备好,可请贵客入席。听闻此言,杜黄裳急忙起身告辞,解释说,自己等人过来就是认领失物的,如果再麻烦丁县令请吃饭。那就太不好意思了。

    一顿饭。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况是整rì应酬交际地官场中人。不过杜黄裳自己知自家事,自从自己获罪赋闲在家后,因为案件久久没有个准确地处理结果,这叫悬而不决,官场中人却最怕地就是这个。因为如果以属下渎职而受牵连量罪,以他的官职、爵位,重者也不过是贬谪到外地做官,现在被晾一边不管,明显是有和他过不去地政敌从中作梗。要知,一位官员,如果闲置得时间再长,即使人没有废,官场也自然而然将他遗忘。

    正因此,往rì炙手可热、chūn风得意的杜黄裳,在这一段时间内,却遭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白眼、冷遇,往rì亲密交往的好、同事,也纷纷和他划清界限,这也是他之所以暂时离开长安的原因,也是一路偃旗息鼓、悄无声息,不愿和州县官员有任何接触地原因。人情冷暖,他怕了,世态炎凉,他也知了。

    所以,这个往rì地“门生”,虽然言辞恳切,且先前给他的感觉也很不错,对他帮自己寻回爱骑更是感激,但恰恰如此,杜黄裳不想在这个困窘的阶段,和丁晋有更深入的接触,以免破坏这份他心情为之大好的良好气氛。

    而丁晋却颇为坚持,对于这位杜座主,如果换做平rì也便罢了,因为当年众进士便是因为听了他是出了名地“清廉xìng僻”之人,因此不敢攀附亲密于他,以免引来反面效果,所以接触不多;而如今,丁晋看其神sè中略带潦倒颓废之意,先前又听得他自称“待罪之身”,虽不敢冒然想问,但一番推测也不难辨其实为身在落魄之人。

    而此等人,却是身居微职之丁晋最爱结交之人,要知道,官场宦游,谁知道明天谁富谁贵?今rì落魄之人,他rì未必不能显赫朝,尤其是如杜黄裳这类有才干、有年龄优势的遭贬高官。锦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正是因为这份“难”,却是最让人难以忘怀。

    同是宦海挣扎人,酒逢知己千杯少!

    一番推辞,却不过真诚实意,杜介只得留下了;一番谦让,无法抗拒“门生”殷殷关切,杜侍郎醉了。

    醉酒的杜黄裳,反而恢复了往rì的言辞敏捷,洪州丁三郎,却也是才词便捷之人,两人豪迈言谈、举杯共饮,不觉间,话题转到了杜黄裳受牵连之案件。

    只听杜侍郎一声长叹,讲出了一桩吏猾如油、漫天过海、欺哄官之案。

    话说尚省六部,刑部掌法律刑狱,按覆天下奏狱之责。杜黄裳升任“刑部侍郎”后,作为副长官,他的职权除了监督尚工作外,且主管审理全国所有“监候”的死刑案件复审工作,因为国家历来重视死刑之犯,所以这是一份重中之重的工作。

    杜黄裳地手下,有一名叫做刘客地主事,此人是刑部四司中刑部刑部中的分司的一位主事,jīng明强干、办事认真,是由杜黄裳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曾接手了一桩长安人氏元闻害死亲弟弟的案件,长安县令初判了个“斩立决”,发到刑部复审时,元闻的亲买通了刘主事手下的一名吏。

    这名吏是个老油,对这样的大案却完全不当回事,答应得很迅捷,说:“这样,你先拿一百贯钱来,我来思谋着帮你成事。”元家人忙说:“行后叫人暗地里给此人送了钱物。

    这些衙门老手,做这样的事,也不是一回两回,所以倒是很重信诺,既然肯收钱,当然是有了把握才会答应。而刘客此人在刑部却是出了名地不好说话,有一次甚至和提拔自己地恩人加领导杜黄裳,因为怀疑杜为其中一位嫌犯开脱,而吵得不可开交,可知此人原则xìng有多强。

    而油吏,却正是摸准了刘主事刚愎的xìng格,于是在递交元闻地案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此人大恶,杀弟求财,定要重判他一个“斩首之刑”不可。

    刘客听到后,还没看卷宗便有了不满意的心理,他平rì最为讨厌无关人等,对自己负责的案件作多嘴之舌,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的判案准则。不过他也不好当面呵斥,毕竟律法中并没有规定禁止他人评论案件。

    有这样的先入为主,刘主事审阅卷宗后,便认为长安县令的判刑太重了,做了批示,说只可以流放。长安县令却驳回道:元闻的种种罪名只有谋死亲弟弟一条最重,如果刑部认为此罪成立,须判死刑。如此罪不成,其余罪名虽多,也只够判个徒刑,判流放,罪名无法成立。”

    刘主事复审的案,历来便以“公正严明”为名,现在却被长安县令驳撞,于是生气道:“本官细查此案,元闻打死亲弟之罪,只是拿访,并无真凭实据,怎么好判死刑。至于其他罪名,便以徒刑定罪。”于是便判了三年徒刑了事。

    虽然,这件案过后,刘客也觉得有些不对劲,但他不是个轻易肯承认自己错误之人,虽觉便宜了元闻,但却坚持已见,结果不久后,大理寺重审旧案,便审出了疑点,最后顺藤摸瓜,不仅坐实了元闻杀弟的罪名,也牵扯出了贪污的吏,连带刘客也以“渎职罪”一起倒台,还让对此案几乎没有插过手的杜黄裳都倒了大霉。

    随着醉意薰然的杜黄裳将此案情由叹气道来,丁晋听闻,也不禁感慨:吏猾如油,做官之人,不仅要严于律己,还要对这些jiān猾胥吏多一份防备,否则,被这些家伙欺骗,真是鬼神不知,最后,还要跟着倒霉。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天堂发言人的小说宦海风流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宦海风流最新章节宦海风流全文阅读宦海风流5200宦海风流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天堂发言人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