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四部 第四十章 维州事变(2)

本章节来自于 宦海风流 http://www.lishu123.com/0/968/
维州事件,因为大周zhōngyāng朝廷,帝国的实际掌权集团宰相们不同意前敌指挥官宁赛采取强硬对策,坚持走和平妥协的路子,结果却是让帝国丢尽了颜面,吐蕃就在边境之,当着使节的面,将我方交还的维州投诚将士全部处死,场面极其酷烈。

    消息传出后,惹得朝野大哗,外间议论纷纷,纷纷指责朝廷软弱、宰臣愚蠢,致使大周国威丧尽。

    十一月份,回京任兵部侍郎的原“镇静军兵马使”、“归德中郎将”陈洎向小皇帝报告了这一情况。作为参与其事者之一,他对朝廷的这一举措十分不解:“缚送投降者以归,绝后来投诚者之路,岂是良计?”

    慧帝听了,也甚为后悔,但是他无能为力,虽然身为帝国最高权势者,但象征的意义大过实际权利,国家的政策掌握在宰相们和太后党的手。他唯一能做的,只是在辅臣们的规劝和谏言中,茫然地签署一份份他尚无法明了的“圣旨”。

    帝王以信任和权势相托,但大臣们却一次次让帝王失望,慧帝年幼,但已初露脾xìng,他在延英殿当面就质问几位宰相:“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究竟有无佐理兴化之心?”这话显然说得很重了。

    殿下众人唯唯诺诺,只是心中各有所思所想,一些人惊慌失措,似是为没有预料到此事闹到如此之大而慌乱;一些人却是幸灾乐祸。期待着政敌遭到更沉重地打击。

    首席宰相宰窦刚面sè深沉,斜视着站在另一排的卢士琼。卢虽表情平静,不喜不怒,但是他知道对方心中肯定已在计算着如何趁此时机打击己方。此事件中,自己虽没有投赞成票。但作为首席宰辅。弃权其实便是袒护妥协政策,而眼看着事情向越来越糟糕的趋势发展,他无法逃避责任。

    到了此刻,窦刚依然觉得自己的做法没有丝毫错误,虽被天下耻骂。但他无愧于心。

    正像他之前向武元宗解释得那样:宁赛、陈洎之辈。只能看到暂时的利益。却将国家长远计划置之不顾,这不是谨慎治国之道。

    让窦刚心烦地是,那些外间地无知民众不了解自己的心意。也便罢了,但是多年的老搭档武元宗却也根本听不进自己的解释。他次发现,这个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年富力强地宰相,却是如此地不理智。

    窦刚之所以赞成妥协退让,自然有他地想法,他和武元宗道:一时地退让得失,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一切必须依照利益最大化处理;维州的事情,表面看来,似乎朝廷丧失了脸面,得不偿失,但放在大局,却是牺牲小部分利益,隐忍负重,来取得更大地收获。过去chūn秋的时候,将军荀吴有一次围攻鼓城,城中有人请求举城投降,荀吴不许,他说:“如果我国有人举城叛变,我肯定痛恨他们;但别国地人举城叛变而投降我,我怎么能反而喜欢他们呢!我不能因为想夺取鼓城就容纳他们的jiān谋。”于是,纵使鼓人杀掉叛变的人,并让他们加强防守。

    同样道理,朝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吐蕃签订长庆盟约,得以集中财力、物力、兵力来扫清北面突厥残余和西面回鹘帝国的威胁,如果现在就接纳吐蕃维州守将的归降,几十年的努力,必将付诸一炬。从国家的利益来说,夺取维州的事小,而遵守盟约以求吐蕃边境稳定为大;从对国家危害的程度来说,也是维州稍缓而关中最为紧迫。

    再说,悉怛谋降伏,从本朝方面说,他这样做是向化;但从吐蕃方面说,则不免为叛臣。即使普通的老百姓,对见利忘义的行为也都以为耻,何况堂堂圣朝天国!所以,从信义出发,我们也不能接受悉怛谋的归降。

    窦刚这一番劝慰,可谓用心良苦,也是发自至诚,可惜武元宗并没有被窦刚说服,事实,自两人同为顾命大臣后,地位相当,武元宗对于窦刚近来的一些政治主张,已越来越显出不满、不赞同的情绪,而维州事件,终于为两人之间的关系,划出了一条细微的裂缝。

    武元宗没有被窦刚说服,所以他心中很是有着一股不满的愤慨,再加朝廷对维州事件善后处理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直到外间议论纷纷,百姓对朝廷的软弱多有指责批评,怨言、谣言满天飞,更有一些居心叵测者,从中推波助澜,结果朝堂暗流涌动,终于酿成了一次巨大的政治风暴。

    首先发难者,便是“御史大夫“丘度。他同为顾命七大臣之一,论身份、论职责,都有足够的份量,担当这份使命。

    此人号称所有大臣的敌人,在先帝的有意栽培下,他被培养成为一把君王手中的“刀“,人称之为“丘疯子”,树敌很多。他似乎也不很在乎别人的敌意,反而变本加厉地抓住一切能够抓住的“把柄“,攻击任何不检点的大臣。

    丘度首先发难,要求彻查维州事件中,因为不作为而导致帝国丧失威严和脸面的大臣;随后,因为不满朝廷对宁赛的处置,武元宗也强硬地攻击“兵部尚”、妥协政策的重要执行者王博,认为此人不适合再担当重任,然后,宰相卢士琼等二十八位大臣先后,弹劾妥协派官员丧权辱国的做法,而且矛头更加明确地指向首宰窦刚对他们的纵容。这些人的指责和参劾,恰到时机,正好和外间百姓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遥相呼应,帝国的掌权者们,无论怎么不情愿,也必须做出一种姿态,来安抚群情激奋的民众和大臣的情绪。而这种姿态,只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大部分人的要求,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事情已不能简单用“是非对错”来衡量。

    最后的结果是,“副相“王博被削了所有爵位俸禄,远贬为安远县令。这里说的县令,不过是份虚职,说得好听点,还是朝廷命官,难听点,其实就是放逐,然后只提供勉强维持生活的基本衣食,让其自生自灭。

    同王博被贬和失势的,还有很多官员,省略不提,就连附和王博主张的“顾命大臣“高爽,都未能幸免,亏他资历够老,平时老好人一个,树敌也不多,被削了两级爵位,罚了些俸禄,暂时逃过一劫,不过终究无颜再担当第二顾命大臣的位置,免了“太保衔”,保住了“尚仆shè”的职务。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天堂发言人的小说宦海风流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宦海风流最新章节宦海风流全文阅读宦海风流5200宦海风流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天堂发言人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